镇国公和辅国公哪个地位更高?排名是次要的,关键看入不入八分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1-27 16:55:06

清代宗室爵位中,镇国公和辅国公是两个最特殊的爵级。正常情况下来说,镇国公排在辅国公前面,地位也更高。但是自顺治朝开始,宗室爵位中出现了“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区别,有了这个头衔,镇国公未必就高于辅国公了。

宗室爵位的几次更定

天命时期,宗室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封爵制度,努尔哈赤的子侄地位尊贵者称“贝勒”。皇太极改元称帝后,吸收明王朝的封爵制,并结合满洲旧有的爵称,制定了九等封爵,具体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顺治六年,在奉国将军之后增加了奉恩将军,改为十等封爵。这一次改定封爵的重要内容,是将宗室王公的爵位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因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区别,所以宗室爵位合为十二等。

顺治十年,宗室爵位中出现了“世子”、“长子”封号,定世子列于亲王之下,长子列于郡王之下,尽管多了两个爵级,但因世子、长子并非法定的爵位,他们年长后也不一定就是王爵的法定承袭者,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宗室爵位仍是十二等制。

雍正九年,将宗室公加封“奉恩”字样,故有了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之称。

乾隆时期,又将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各分三等,故有了一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之别,到了三等奉恩将军以下,就是闲散宗室了。

清初爵位承袭制度

皇太极始定宗室爵位的时候,爱新觉罗氏家族人口数量不多,且多大都跟随父辈南征北战,都建立了军功。

当时的爵位承袭制度也处在草创阶段,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个高等级爵位,一般都是采取不降等承袭原则。到了康熙朝时,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开国诸王的爵位,同样也不降等。

亲王、郡王只有一子能承袭王爵,其他儿子不分嫡庶,则是降级承袭。不过清初的时候对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诸子的承袭十分优厚,定亲王嫡子封郡王,郡王嫡子封贝勒、贝勒嫡子封贝子、贝子嫡子封镇国公;亲王庶子封辅国公,郡王以下各降一级。

清初这种承袭方式与明代没有太多的区别,随着宗室人口繁衍,这种承袭办法显然是不能持久的。

康熙二十三年,对宗室爵位的承袭办法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宗室爵位被划分为功封、恩封、袭封、考封四种不同的类型。

功封,是指宗室中因勋劳显著而受封,如建国创业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饶余郡王阿巴泰、谦郡王瓦克达、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英亲王阿济格,等。

以上这些开国诸王,其爵位都是世袭罔替的。

恩封,是指从顺治开始,宗室近支或皇子成年,即皇帝兄弟子侄,因系天潢贵胄而获封爵位。这一类爵位实行降级承袭。

袭封,是指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因病因罪被革爵,由其子嗣承袭爵位;

考封,主要针对的各级宗室爵位法定继承人之外的其他诸子,他们必须经过翻译、骑射考试后,根据其成绩优劣而授予爵位。

进入康熙朝时,宗室人口数量翻了几倍,朝廷不可能都授予高级别的爵位。鉴于这种情况,康熙皇帝规定:

亲王无论嫡子、庶子,皆封不入八分辅国公,郡王以下递减。功封诸王,其亲王、郡王爵世袭罔替,贝勒以下皆降袭,至辅国公后世袭,而辅国公者无复降袭之例;其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下,皆降至奉恩将军,世袭罔替,无论军功、恩封皆一例。

乾隆朝宗室爵位承袭最终确立

康熙朝规定了开国诸王爵位世袭罔替,当时的功封铁帽子王也不止八个。而且其他宗室成员都有保底爵位,这样一来,不仅会给国家财政造成严重的负担,还会形成爵位泛滥之势。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平反了多尔衮,借着这个时机,进一步完善了宗室封爵制度。

首先是明确了开国诸王世袭罔替之制,规定只有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八位王爵为世袭罔替,饶余君王、英亲王等则被排除在外。

功封八大铁帽子王,其实与清代的八旗制度相吻合,都取“八”为数。因此前的乾隆三十九年,怡亲王加恩世袭罔替,故乾隆朝时形成了八功封铁帽子王和一恩封铁帽子王的格局。

其次是进一步降低了宗室成员的爵位下限。定恩封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皆世袭罔替。

非法定爵位承袭者之其他宗室成员,都要经过考封,他们的爵位没有保底,直至降为闲散宗室为止,不过为了维持宗室的体面,乾隆规定闲散宗室赐四品顶戴。

从乾隆朝形成的宗室爵位制度来看,郡王降至辅国公世袭罔替,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世袭罔替。这也证明,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是区分爵位的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所以不入八分镇国公的地位仍不及入八分的辅国公。

3 阅读: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