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旗人入仕享有特权,他们既可以与汉人一样在科举考场上角逐功名,也可以不用读书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仕途。清统治者对于旗人的态度,总得原则就一个:只要不是十足的草包,都可以安排正式的编制。
那么,旗人入仕究竟有哪些通道呢?御史结合史料记载,与诸位分享满洲八旗入仕的相关内容。
第一梯队的皇亲国戚和异姓贵族皇亲国戚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的娘家人。尤其是皇后,自康熙朝以后形成定制,恩封一等承恩公(道光朝改为三等承恩公),其爵位世袭罔替。
除了法定的承恩公爵位以外,皇后的兄弟、侄儿也会凭借裙带关系获得皇帝的提拔重用。像康熙朝的佟佳氏、乾隆朝的富察氏,在当时都是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特别是乾隆朝的富察氏家族,其荣华富贵程度创下了大清朝之最。
异姓贵族主要是指大清开国功臣之后,以及立有重大功勋的满洲大臣。史料中记载的“满洲八大姓”被公认为异姓中地位最高者。
自康熙朝开始,皇室与蒙古联姻的比例下降,大部分皇后、皇贵妃等都出自满洲异姓。所以说皇亲国戚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满洲异姓贵族。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钮钴禄氏,他们一家就出了好几个皇后。
皇亲国戚和异姓贵族子弟,通常都有世袭的爵位和世职,他们的入仕起点也很高,起步就是蓝翎侍卫或是三等侍卫。
三等侍卫属于武职正五品官,对于汉人士大夫来说,满族勋贵子弟的起点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终点,因为大部分汉人官僚一辈子都难以突破五品。
此外,这一群体还具有升迁快的特点,只要是被皇帝认可的,一般不出几年就会被提拔为头等侍卫或是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再过几年就直接提拔为八旗副都统、都统,乃至各部侍郎。
可以这么理解,朝廷最高级的职官岗位,大部分都是为这些人量身定制的。
第二梯队是中高级满洲文武大臣子弟这一群体虽然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开国功臣,且很大一部分没有因军功而获得爵位和世职。但是他们本人在朝中担任要职,或大学士或尚书或八旗高级武职。
按照国家定制,满汉高级文武大臣,都可以享受荫生待遇,一品官之子可荫五品。在荫生方面,满洲又比汉人的待遇更高。比如同样是一品大学士,满州子弟可以荫郎中、员外郎,而汉大学士子弟一般不会安排在六部,或京师冷门衙门或外放。
荫生的要求较高,规定只有一子,其他儿子们则要通过“笔贴式”的途径入仕。笔贴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岗位,分七品、八品、九品和无品,主要是看在哪个衙门任职。
京师各衙门中设有数量庞大的笔贴式缺,这些都是专门为中高级满洲文武官员子弟准备的。整个清代有很多满人都是通过这一途径入仕,数量要比侍卫群体多很多。比如道光朝的官文,就是以笔贴式做到湖广总督的。
第三梯队是以科举入仕旗人一般不参加科举,如果参加科举大概率是不具备以上两个入仕条件,当然也不绝对比如乾隆朝著名的封疆大吏尹继善,门第出身就很高,但他还是选择科举并高中进士。
皇帝对有功名的旗人往往会另眼相看,认为他们才是有真才实学的,尤其是考中进士的满人,那简直就是给八旗子弟争了口气。
然而,旗人与汉人同场竞技难度很大,一旦考上进士那么皇帝就会将其点为翰林,并加以重点培养。
事实上,旗人只要考中举人就有一个十分远大的仕途前程。比如雍正朝的鄂尔泰,就是以举人功名入仕的,后来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再如乾隆朝的阿桂,也考中举人,并深受乾隆的宠信。
有科甲出身的满人,一般仕途上限都比较高,如果不出意外,保底都可以做到二品的侍郎,或者是外放巡抚、总督。
第四梯队是底层满洲旗人子弟不是皇亲国戚和异姓贵族,也不是当朝大员子弟,而且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能力也不具备,那么这一类满人就属于底层八旗子弟。这部分满人才是真正主力,只有解决了他们的生计和前程,才能坐稳江山社稷。
乾隆时期,满洲人口不到三百万,除了妇女老幼,男丁人数才七八十万人。这些成年男丁中,又有二十万人披甲当兵,剩下的几十万人中,属于贵族阶层的也不过一二万人,大部分还是底层民众。
显然,国家的编制有限,不可能全部给他们安排正式的岗位,但也不能不管。所以就在京师各部院衙门中,安排很多无编制、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文字工作的“特编”,称其为“拜唐阿”。
拜唐阿的数量十分庞大,具体有多少根本算不清,仅内务府一个部门,估计就不会少于几万人。每年朝廷都要挑选拜唐阿,符合条件的就可以进入各衙门当差,每月就能领取俸禄口粮。
不仅仅是宫中和各衙门有拜唐阿,各王公府邸同样也有大量的拜唐阿,这么多的岗位为底层满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也缓解了社会矛盾。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个阶层的满人,基本上都能获得一份安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