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三百十九》记载和珅传记的开头说:“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少贫无藉,为文生员。”“少贫无藉”四个字很容易引起误会,所以就有人以此为据,认为和珅出身低微,属于没落的八旗子弟。
和珅先祖勉强也算是开国功臣钮钴禄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整个清代出现了很多门第显赫的文武官将和皇亲国戚。比如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官至五大臣之一,死后追封弘毅公,额亦都一脉,官至三品以上的就有一百多人。
当然,钮钴禄氏也分好几支,以“世居长白山地方”的钮钴禄氏最为尊贵,和珅属于“世居英额峪地方”,从宗族关系上来看,与额亦都不是同族。
但是英额峪离努尔哈赤居住的新宾县赫图阿拉不远,和珅的祖先很早就投靠后金。比如和珅的先祖噶哈察鸾及其子达古山巴颜,其弟额赫里萨满,其侄赖卢浑等人,皆投归努尔哈赤。
其中,赖卢浑一支官运最为亨通,后世子孙中有20余人担任都统、副都统、头等侍卫以及二品文官,也有不少人获得了世职。
和珅的直系先祖噶哈察鸾官运一般,只有九人当过文武官将,级别普遍也不高。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纳,以行伍出身,跟随皇太极入关过北京,征山东,在攻打河间府的时候,尼雅哈纳首先登城,赐巴图鲁勇号,授三等轻车都尉。
清代异姓爵位中,轻车都尉次于公侯伯子男,相当于官阶正三品。尼雅哈纳之孙阿哈硕色承袭世职后,又兼领佐领,在雍正九年从征准噶尔部时,在和通泊战死。
尽管和通泊之战朝廷打了败仗,但是对于殉国将士雍正仍给予了褒奖抚恤,追赠阿哈硕色云骑尉,也就是说,和珅的高祖父给他们家留下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和一个云骑尉的世职。
阿哈硕色的曾孙,就是和珅的父亲常保,他承袭了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和阿哈硕色的云骑尉,正是凭借祖上的功勋,常保得以在八旗中担任高级武职。
和珅少年吃过苦不假,但仍属贵族子弟常保于乾隆初年担任副都统,官居正二品。副都统地位很高权力也不小,每年支领俸银155两、禄米55石,还有500两的养廉银。这些仅是合法收入,如果算上其他额外收入,那么常保一年最少也有1000两。
常保一家人口也不多,只生育了和珅、和琳两兄弟,他的年收入完全可以让和珅过上富足的日子。
和珅比和琳大四岁,和琳出生时因难产导致母亲病逝。第二年常保纳蒙古正黄旗人三等伯伍弥泰之女为继室。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和珅的生活才陷入困境。
常保长年在福建任职,对和珅兄弟缺少照顾,继母又生性刻薄,非己出之子视同外人。和珅兄弟不能说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日子过得确实艰苦。
和珅10岁的时候,父亲常保去世,当家做主的继母对和珅兄弟不管不问,从此几乎以借债度日。很多野史笔记中记载,和珅曾几次到外祖父那去借钱。
正因为和珅少年缺少父母的关爱,经济状况又不好,所以《清史稿》中才说他“少贫无藉”,《清史稿》在记载人物传记的时候,一般都不够详细,只是点到为止。我们不能因为这四个字,就认定和珅出身低微,只是他家庭情况特殊而已。
和珅18岁那年,与当时的内务府总管、户部侍郎英廉的孙女结婚,这是和珅经济状况发生转变的一年,有了岳祖父的照顾,和珅的生活处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从侧面也说明和珅的出身并不低,要不然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英廉也不会把孙女许配给和珅。和珅聪明好学固然不假,但说到底英廉看重的还是他们家有世袭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
乾隆三十四年,也就是和珅20岁的时候,正式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和珅也因此摆脱了困境。有了世职就意味着有了收入,三等轻车都尉岁俸160两、米80石,这笔收入完全够他养家了。
和珅入仕的起点也能证明他出身过硬八旗子弟入仕的途径主要有三类,一是以世职授侍卫;二是以官二代授笔贴式;三是普通旗人子弟以无品无级的拜唐阿当差。
显然,第一类八旗子弟属于贵族阶层,他们的仕途起点也最高。和珅在咸安宫官学肄业后,即乾隆三十七年被授予粘杆处侍卫。粘杆处侍卫是通俗的叫法,正式的官职还是“三等侍卫”,属于正五品武职。
粘杆处也叫上虞备用出,是皇帝私人娱乐休闲的一个机构,比如皇帝钓鱼、狩猎、游玩等,都有粘杆处随侍。
粘杆处侍卫级别不高,但经常能接触到皇帝,从而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严格地说,和珅的出身还不能算是高级贵族,但也比一般的八旗子弟强多了,至少也能迈进中级贵族的行列。毕竟异性贵族中,有公侯伯子男世职的还是少数,三等轻车都尉加上钮钴禄的姓氏,已经超过了85%的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