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功过不好评价,但就爱民这一点来说,还没有那个帝王能超过他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1-25 16:52:51

中国历史上,爱民如子的皇帝不在少数,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包括明太祖等。但是他们的爱民之举还只是与民休息,尽量减轻官府对百姓的剥削,最多属于“中级爱民”。真正达到“高级爱民”的,恐怕也只有乾隆一人。

很多读者对乾隆的印象可能不太好,御史相反,对乾隆皇帝是发自内心的尊崇,尤其是他五次普免天下钱粮的壮举,可以说是创下了历史记录,即便是到现在的盛世社会下,国家也不敢这么干。

给全国百姓发钱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乾隆一直以来有个理念,认为对百姓最有利的事情,就是轻徭薄赋,减免钱粮。在位六十年间,他也是这么做的。

乾隆减免百姓钱粮次数之多和数量之大,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雍正十三年弘历刚继位,就特颁恩诏大赦天下,其中就有免除各省积欠钱粮的条款,一次性就免了一千二百多万两。

几乎每一年,乾隆都会下旨免去个别省份的州县的钱粮,大致估算到了乾隆十年的时候,累计免掉了钱粮四千多万两,超过国库一年的收入。

乾隆十年正月初六日,弘历颁布了第一道普免全国钱粮的谕旨,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他愿意效仿祖父康熙,于该年免除全国的钱粮。

上谕发给九卿会议时,就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时任户部尚书梁诗正,就给乾隆算了一笔账:

“每岁天下租赋,以供官兵俸饷各项经费,惟余二百万两,实不足备水旱兵戈之用。今虽国库充盈,皇上宜以节俭为要,勿兴土木之工、黩武之师,应以持盈保泰。”

梁诗正作为国库的当家人,对国家财政自然了如指掌。按照他的话来说,除去所有开销国家每年的盈余也只有二百万两。

那么乾隆十年国库还有多少存银呢?这笔账不难算,雍正驾崩后国库存银二千四百万,若每年盈余二百万两,那么这一年国库存银当为四千四百万两左右。

四千多万两按说也不少了,应对一般的水旱灾荒以及兵事,问题应该不大。但是,将这四千多万两用作普免全国钱粮的储备金,则显然又不充足。

因为一旦普免,就意味着当年要少收三千多万两,而基本开支也在三千多万两左右,国库存银就会降至一千万两左右,国家真有大事要办,户部还真是难以应对。

说了这么多,御史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乾隆十年国家还并不十分富裕,不具备普免钱粮的实力。

所以说,乾隆此举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再次下旨,说“朕以爱养百姓为心,早夜思维,惟期薄海内外,家给人足,共享升平之福。”

五次普免钱粮、三次普免漕粮

普免天下钱粮不是乾隆朝首创,早在康熙四十九年就有一次,康熙帝下旨免去全国一年的钱粮赋税,但是康熙朝就发生过一次,且后来的雍正朝也没有效仿过。

将普免钱粮发扬光大和做到极致的是乾隆,他与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嘉庆元年五次下达普免全国一年钱粮的谕旨。

需要说明的是,普免钱粮不是说免掉所有的赋税,只是免去田赋和丁赋,其他诸如盐课、关税、杂税等仍照旧例征收。但是对于广大的百姓来说,田赋和丁税才是根本,其他几项税收无关紧要。

按照户部的定额税制,田赋、丁税占国家赋税的大头,每年大约在二千八百万两左右,五次下来,一共就是1.4亿两左右。

明清两朝,沿江沿海有八个省份要向朝廷上交漕粮,漕粮的数字也是十分惊人的,每年额定为400万石。乾隆时期一石米的价格已经上升到1.5两左右,漕粮由于是供应皇室和八旗禄米的,质量要远高于一般的大米,价格要高出很多。

经过大致估算,五次普免钱粮和三次普免漕粮,累计蠲免赋银为2亿两,相当于五年的财政总收入,这笔钱如果没有免,那么就够后来嘉庆朝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开销了。

全国近3亿百姓五年不交税,这放在任何朝代都是不敢想象的,这固然与大清盛世国力雄厚有关,但说到底还是乾隆皇帝本人有一颗爱民之心。

乾隆一朝直接花在百姓身上的银子是2亿两,实际上数额远远超过次数。御史查了一下,乾隆朝几乎每年都有各种自然灾害,受灾省份的州县也都免去钱粮,这个数字是难以计算的,应该不会低于2亿两。

可能有读者对乾隆六次南巡颇有意见,认为他是游山玩水花了不少钱。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一定要客观地看待问题。

就拿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来说,免除了江苏、浙江两省钱粮250多万两,同时又下旨免去了圣驾经过之沿途州县十分之三的赋税,老百姓被官服盘剥自然不假,但是乾隆对百姓还是宽仁的。

俗话说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乾隆在位六十年,不管是文治武功还是有目共睹的,至于文字狱、重用和珅等,只是他执政中的一些缺失,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反过来说,如果乾隆是汉人,那么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可能会更高。

2 阅读: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