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阻肺,选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急看西医慢找中医,这说法对吗?

李书香的备忘录 2024-02-20 01:45:43

如果让潘长江跟姚明比个子、比打篮球,他自然比不过,但反过来,让他俩一起同台演小品,那姚明肯定踩不住节奏,分分钟败下阵来。

这说明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能拿单一的维度去比。

中医和西医之间,也是同理。几十年来,人们都在争论,到底西医好还是中医好,其实这个对比本身,就已经错了。

我在年轻的时候,在中医学院毕业之后,还曾进修过两年西医,对两者都有了解,因此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一般熟人向我讨主意的时候,我会这样建议:

急性病最好看西医,比如对于消化道出血、卵巢囊肿蒂扭转、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过敏性哮喘、高血压脑病、急性脑梗心梗等严重威胁生命的急性病,治疗的关键是挽救生命,即使治疗的副作用大也得用。

除此之外,凡是系统内部不能正常运转的,如精神疾病、慢性病之类,我推荐中医。

具体到慢阻肺这种病则属于慢性病,除了急性发作期需要西医介入紧急救治之外,在它漫长的病程中,自然更适合看中医,这不仅是我几十年临床的有效患者数据能验证,在当今科学界,如今也有了硬挺的支撑数据。

Meta分析(Meta-analysis)1920年起源于英国,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于比较和综合针对同一科学问题研究结果。

具体到医学上,就是用统计学去比较两种方法孰优孰劣。

再具体到慢阻肺上,就是用大量数据,来比较中西医两种疗法,谁好谁劣。

最新发表的一篇 Meta 分析显示,中药辨证治疗,在增加临床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缓解咳嗽咯痰症状、改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一秒率、C反应蛋白、调节酸碱平衡、促进二氧化碳排出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并且结果稳定,维持数年而不容易复发。

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安全性较高,患者未见明显不适。

我不禁感叹,现代科学界能做出这样的研究,或许是天下苦慢阻肺久已,都急切地想寻到最佳的方案,于是放下了以往的成见,开始接纳不同的门派。

看完Meta数据分析,再看我十年前的一个病例,很有代表性,非常完美地印证了Meta数据分析的结果。

宗先生被诊断为慢阻肺,距今已有二十年,那是在2002年,当时他刚满50岁,因出现无诱因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被医院确诊。

后每年冬春气温低迷之际,宗先生毫无例外地应季复发,而且都是症状加重期,一年住院三四次。

到现在,他还保留着2012年三月,在南阳市仲景国医大学附属医院治疗一系列检查报告:

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 42%,而正常值是 70%;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重度阻塞;弥散功能重度减低;残气量重度增高;FeNO 6 ppb。CAT 综合症状评分为 35分,已接近极致的40分,是“非常严重影响”的等级。

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宗先生迁延多年的慢阻肺,在这个被传是世界末日年份的三月,急性加重了。

宗先生是我接的诊。看完检查报告,我还是要望闻问切一番的——我更习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切交流。

然后我探知了宗先生的如下症状: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动则加重,胸满,烦躁,痰色发黄不爽利,口渴欲饮,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滑数。

因此辨证宗先生属典型痰热伤肺证,治当清热化痰,补益肺气,给予桑白皮汤与二陈汤合方加味,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紫参、生姜、桂枝等。14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两周之后的二诊,宗先生便说胸满、烦躁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待三诊之时,他的痰量已大减,四诊咳喘减轻,五诊呼吸明显顺畅,之后随证加减,到2013年四月,刚好满一年的时候,宗先生诸证基本解除。

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也为携带和服用的方便,我在再次辨证了宗先生的整体状况之后,决定将汤剂改为散剂,又服用了大半年,一直到2013年11月。

以后逐年回访,在每年最易复发的春冬之季,宗先生基本都平安度过。

唯一的一次惊险,是号称史上最冷的2021年,元旦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了首个寒潮蓝色预警,网友跟评说是“史无前例的能把人冻到裂开”的冬天,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恐惧寒冷复发的宗先生,不知是心理原因还是初来乍到的冷空气所致,已开始出现气喘迹象,急忙给我打电话。

我也就加急给他开了一个慢阻肺急性期的中医方:石膏、半夏、甘草、鱼腥草、北杏仁、云苓、黄芩、枇杷叶、川顺母、桔梗、陈皮、射干、葶苈子——在某些关键药材上,我斟酌之后,刻意加大了用量。

一共7剂,让他按时服用,同时叮嘱他,这几日要注意添加衣物、避免外出,屋内要保持一定湿度。

宗先生最终安稳度过。

0 阅读:180

李书香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