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东方休闲名湖+世界山水公园”与“生态价值链”双核驱动)
一、思想格局:生态共富与文化赋能并重,重塑千岛湖价值坐标生态价值引领下的全域共富观生态银行机制深化:依托千岛湖Ⅰ类水质和89%森林覆盖率,建立“两山合作社”生态资源核算体系,将水域保护、林业碳汇等指标纳入县域GDP核算。推广“大下姜联合体”经验,构建“深绿创富+民生享富+智治安富+党建领富”的共富指数体系,引导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
国际生态文化IP打造:整合睦剧、竹马、麻绣等非遗资源,开发“水下古城·岸上的家”文化IP,推出“千岛秀水·礼堂有约”文旅线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产。例如,汾口文创街区、红山谷康养景区等融合生态与人文,形成“一村一IP”的文化赋能模式。
空间格局与价值链协同以国土空间规划“一湖十廊、一主两副”为框架,推动千岛湖核心区与汾口、威坪副中心联动,构建“生态保护—文旅开发—城乡均衡”三级价值传导链。例如,环千岛湖公路串联沿线乡镇,打造“绿道+民宿+赛事”的共富经济带。
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布局“千岛湖威士忌”区域品牌,联动国际赛事(如环湖自行车赛)、音乐节等,打造“东方威士忌岛”与“运动天堂”双名片,目标2025年水饮产业收入超200亿元。
亚运后市场开发:依托界首体育中心、姜家山地探险小镇,发展“赛事+康养”经济,年接待运动游客超50万人次,衍生露营、研学等新业态。例如,左口溯溪运动休闲乡镇入选省级培育名单,形成“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消费模式。
现代农业价值链延伸:实施“百村百坊富百姓”计划,推广山核桃林下套种中药材、有机茶园数字化管理等模式,推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例如,大下姜区域通过“共富工坊”带动3.3万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
数字文旅新赛道:开发“数字第一湖”元宇宙平台,整合景区预约、文创交易、虚拟体验等功能,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达15%。同步建设“未来乡村”数字场景,打造50个共同富裕试点先行村,推动乡村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
生态敏感产业创新
布局健康水业、普惠林业等“4+1”深绿产业,打造千岛湖有机鱼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和威士忌产业园,形成“水饮料七大细分赛道+林业碳汇交易”双增长极。
乡贤回归计划:设立“共富指导员”制度,5年内引进100个乡贤项目,重点投向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例如,滨江集团投资5亿元改造胡家坪村,打造高端民宿集群;万向集团参与碳汇交易试点,形成“乡贤+资本+生态”联动模式。
青年创业社区激活:建设“青春淳安”人才社区,提供创业孵化、技能培训支持,2024年新增返乡项目32个,带动就业800人。如宋村乡“鱼儿的家”民宿采用“共享民宿”模式,村民以闲置房屋入股,实现共创共富。
技能人才培育与在地化赋能
实施“千岛湖工匠”工程,联合职业院校开设民宿管理、生态旅游课程,年培训技能人才5000人次。例如,大下姜联合体通过“浙商青蓝接力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0名,形成“技能传承+产业落地”闭环。
数字化治理与要素保障
升级“秀水卫士”全域护水智治平台,实现水质监测、污染溯源实时化,确保千岛湖生态安全。同步建设“共富工坊”数字化平台,动态匹配劳动力与岗位,2025年工坊覆盖率超80%。
建立“土地银行”制度,盘活闲置农房1.4万幢,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18亿元;40亩年度建设用地专项用于农产品加工与三产融合项目。
风险防控与利益共享
探索水权、林权交易机制,2025年完成省级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实现生态资源市场化定价。完善低收入农户动态监测,通过“防贫保+产业帮扶”确保零返贫。
淳安以“东方休闲名湖+世界山水公园”为空间载体,通过“生态价值链+文旅产业链+数字创新链”三链融合,实现三大跃迁:
从资源保护到价值共创:生态银行机制与碳汇交易激活自然资源资本化;
从景区旅游到全域共富:环湖绿道经济、乡贤回归计划与数字文旅形成城乡协同;
从政策驱动到内生循环:技能人才培育与“强村公司”市场化运营保障可持续性。
未来需深化“两山合作社”机制,推动千岛湖成为全球湖泊生态经济标杆,为山区县共同富裕提供“生态—文化—数字”三位一体的“淳安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