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之航:论新时代浙大校长之担当

共富云 2025-04-02 10:06:00

浙江大学,自1897年求是书院发端,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在历届校长的引领下,从江南一隅的学府成长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名校。在这一辉煌历程中,每一位校长都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浙大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面对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宏伟目标,浙大对校长的要求也愈发严苛,一位合格的浙大校长需从多方面彰显其使命与担当。

“天下学问,贵在求是”,这一理念自浙大建校之初便深深烙印在其发展脉络之中。首任校长蒋梦麟秉承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确立了“学者办学、舆论公开”的民主治校传统,为浙大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竺可桢校长更是将“求是”淬炼为校训精髓,他在烽火西迁途中高呼:“大学蕲求真理,必锻炼思想以辨真伪是非”,其“两问”——“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至今仍如黄钟大吕,叩击着浙大学子的心灵。

在新时代,校长要如竺可桢般“不计利害,唯真是求”。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文明浪潮汹涌而来,未来的校长将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他们不仅要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更要引领学校在数字文明的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重构人文与科技的对话桥梁。人文精神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它赋予科技以温度和方向;而科技则是人文传承与创新的有力工具。浙大校长要有“海纳江河”与“树我邦国”的魄力,让浙大的求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浙大师生照亮追求真理的道路。

1998年四校合并后,浙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吴朝晖提出“构建更高质量的创新生态系统”,将学科交叉优势转化为战略动能。潘云鹤院士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使机械学科问鼎全球第一;杨卫校长实施“顶尖学科攀登计划”,让材料科学进入ESI前万分之一。这些举措都彰显了历任校长在构建创新生态方面的智慧与担当。未来的浙大校长应继承邵裴子“学者办学”的智慧,构建“三螺旋”创新体系。可参考吴朝晖的KAQ2.0战略,打造“老青幼共享智慧社区”,让生命健康研究院与之江实验室形成“创新双核”。通过优化创新生态,吸引人才回流,重现西迁时期“大师云集”的盛况,为浙大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程天放提出“个性与团体并重”的育人观,郭任远以“胚胎行为研究”展现跨学科思维。这些教育理念都强调了育人的重要性。未来的浙大校长要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在之江花海畔重建“书院制”育人体系,通过“乡村梦想家”等项目,让00后学子在乡村振兴中淬炼家国情怀。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塑造。校长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让“铅华洗净风骨存”的精神基因在浙大学子身上永续传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和卓越才能的人才。

蒋梦麟校长秉持“放眼世界”的视野,为浙大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浙大校长更需具备国际眼光,在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等前沿科技赛道布局“非对称优势”。在人工智能应用的赛道领域,要对标国际性的创新实验室,使浙大在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中成为关键节点。主导并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全球科研竞争与合作,提升浙大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让浙大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上绽放光彩。

站在建校13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浙江大学宛如一艘驶向深蓝未来的航母,而校长则是引领这艘航母航行的舰长。他不仅需继承竺可桢校长“十三年筚路蓝缕”的坚韧不拔,更应致力于构建创新生态、拓展全球视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浙大迎来新任校长马琰铭院士,他将秉承求是精神,引领浙大这艘学术巨轮,向着“全球创新策源地”的深蓝海域进发。浙大师生应以博大宽广的胸怀,迎接新挑战与新机遇,让“浙大教育”的声誉响彻人类文明的新征程。

只有肩负和传承浙大理念与使命的校长,才能激励浙大师生不断追求卓越,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浙大智慧,共同书写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浙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未来,奋力迈向更为辉煌的目标,让求是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0 阅读:27

共富云

简介:一起共同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