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富链”重构价值生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本
一、思想格局:以“阳明心学”为魂,构筑共富精神坐标系
余姚作为“阳明故里”,需将“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共同富裕实践,构建“心学为魂、产城为体、人才为脉”的发展哲学。
“致良知”的共富伦理以横坎头村红色基因和四明山革命老区精神为根基,推动“红色文化+心学智慧”双核驱动。如横坎头村通过“红锋共富联盟”,将红色教育转化为农文旅融合的经济动能,2024年承接培训会议5万余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万物一体”的生态哲学践行“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岗山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打造“生态银行”价值转化模式。如大岚镇四窗岩通过地质文化赋能乡村旅游,2025年游客量同比增长30%,生态产品溢价率达50%。
二、产业格局:以“三链融合”破局,激活全域共富动能
(一)“农业价值链”重塑:从土特产到品牌经济
“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矩阵
杨梅产业:依托中国杨梅之乡优势,建设智能杨梅分选中心,开发杨梅酒、冻干果等精深加工产品,2024年“四明臻货”区域品牌带动电商销售额突破2亿元。
榨菜产业:以黄家埠镇为核心,打造榨菜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构建“百里红诗路”串联四明山村落,推动“横坎头-汪巷”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如汪巷村依托“状元故里”IP,开发国学研学基地,2025年预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文旅收入突破3000万元。
(二)“智造创新链”跃升:从传统制造到未来工厂
工业互联网赋能依托余姚智能光电产业园、前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5G+AI”未来工厂集群。舜宇光学通过机器视觉技术优化生产线,2024年生产效率提升40%,带动上下游50家企业智能化改造。
机器人产业生态圈以中国机器人峰会为引擎,建设中意宁波生态园机器人研发基地。浙江传习机器人公司实现“全甬产”工业机器人量产,2025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目标达15%,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
三、人才格局:以“姚江学派”为脉,构建价值导向型人才体系
“产才融合”战略实施“姚江英才”计划,设立青创专项基金,推动“工程师+农创客”双轨制人才培育。如浙江健九鹤集团联合余姚职校开设“杨梅深加工”专业课程,培养技能型新农人2000名。
“共富工坊”实践创新定向招工式工坊模式,吸纳残疾人、低收入群体参与产业链分工。如舜韵电子工坊为500名残疾员工提供技术培训,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形成“造血-输血”闭环。
“乡贤回归”工程建立“余姚籍院士智库”,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如宁波志伦电子在四川昭觉设立“社区帮扶车间”,通过“总部研发+异地生产”模式,带动当地2000人就业。
四、管理格局:以“数字治理”筑基,创新共富长效机制
“空间治理”优化落实《余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划定“三条控制线”:耕地保有量39.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412.18平方公里,构建“一主一副五片区”发展格局,推动65%工业用地向园区集聚。
“数智乡村”平台开发“美丽四明山”电商平台,整合农产品溯源、物流配送、金融支持功能。2024年通过直播带货实现茶叶、笋制品销售额破亿元,惠及山区农户8000户。
“共享服务”网络建设“15分钟品质生活圈”,推进教育医疗资源下沉。如四明山镇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对接浙大二院,年服务山区群众超万人次,城乡医保报销比例差距缩小至5%。
五、余姚共富名片:以“四明山精神”定义新时代价值标杆
余姚将以“四明山精神”为内核,打造三大标签:
“红绿交融的共富样本”:横坎头村“红村抱团”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典范;
“智造创新的价值高地”:机器人峰会永久会址赋能全球产业链;
“阳明心学的实践沃土”:书院制教育体系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新姚商”。
通过“思想引领-产业筑基-人才驱动-治理护航”四维协同,余姚将构建“人人有价值、链链能造血”的共富生态,为中国县域共同富裕提供“余姚解法”。
方案总结
余姚以“共富链”为价值核心,打造现代化县域共富体系。以阳明心学为指引,融合“红绿交融”的发展理念,通过“一村一品”策略重塑农业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借助“姚江英才”计划培育新型人才,形成人才双轨驱动。管理上,依托“余姚共富云”数智平台推动全链式共富价值体系。余姚以“四明山精神”,为中国县域提供了涵盖思想、产业、人才和治理的全方位共富方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典范。
王阳明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余姚以“致良知”为共富航标,让每个奋斗者在价值创造中“知行并进”,终将绘就“人人尽其才、山水化金银”的共富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