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到择校时,家长们总会习惯性地去比较学校的排名或教育质量。其实,校园安全也是一个应该纳入考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枪击案频发的国家和地区。

那么,什么样的中小学(或教培机构),对于突发的枪击事件,有更强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察。
1.进校权限
开宗明义,不允许家长把孩子送进教室的学校更安全。注意,这项要求的重点是:不允许家长进入校园。
如果没有校车,大多数家长会选择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日复一日;在这样的日常活动中,偶尔出现几位动机不良的入侵者,则是很难避免的事。

大量互不相识的成年人同时出现在校园里,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绝佳的隐身环境。历史数据也显示,校园枪击案主要来自成年人,且通常发生在上学、放学和午餐的时间段内。

所以,更安全的做法是:使用校车,或只允许家长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不允许家长进入校园。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给枪手提供浑水摸鱼的机会。
2.教室门窗
校园突发的枪击事件中,教室应该成为最安全的终极堡垒。
首先,教室的门必须足够坚固,而且可以从内部上锁。教室的门上不要有玻璃窗,或者只有一个很小的观察窗,防止枪手在打破玻璃窗后伸手进入内侧,自行开门。

其次,靠近走廊侧的教室墙壁上没有窗户。如果设置了窗户,窗户应该开在墙壁的高处(属于不借助梯子则无法靠近的高度),最好还设置了金属防盗窗,以防止枪手从窗户进入。
3.摄像监控
校园里的摄像头,虽然无法阻止枪手作案,但可以帮助校内安全人员发现可疑人物,也能助力警方快速定位事发点,加快处置进度。

4.外围建筑
四周有围墙区隔的中小学校园,相对会更加安全一些。围墙的实用高度最好超过两米,且四周没有可以借力的高大树木。

如果墙角有灌木类的绿化带,应保证被修剪到足够低的高度,以保证入侵者无法以此作为掩体隐藏。
5.日常运行
在正常的教学时段(即除了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段),学校只保留一个主校门供来访者使用,其他的校门保持关闭。来访者在通过身份核验后,方可进校。
6.校内结构
设置了前厅接待区的学校,通常更加安全。来访者在通过主校门进入学校之前,必须先经过前厅接待区,在这里完成身份核验后,方可进校。

好的前厅接待区有点像银行柜台,有结实的矮墙和厚重的玻璃围绕,入侵者无法通过身体的力量击破它们。
如果他们想要强闯,那么只能动枪,而一旦在这里用枪,无异于提前暴露,最终造成的损失往往更小。
7.安全演习
定期认真开展枪击应对演练的学校,更加注重安全。平时练得好,关键时刻才能稳得住,学生的安全才有保障。

还记得“史上最牛校长”叶志平吗?
作为四川桑枣中学的校长,在汶川地震发生的前三年,坚持组织全体师生做安全疏导训练。当汶川地震来袭时,学校2300多人有序逃生,创下了无一伤亡的奇迹。
与地震逃生演练一样,枪击应对演习也体现了校长对于安全态度。只有真正把师生安危放在心上的校长,才能造就安全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