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香港某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室内,一场特殊的家庭会议悄然进行。
103岁的杜莉君端坐主位,身旁是她的9个子女——3个女儿、6个儿子。
这场会议的主题是家族信托基金的分配问题。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场持续了数小时的讨论最终不欢而散,甚至有人愤然离席。
杜莉君的丈夫罗鹰石生前留下的600亿港元资产,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让这个家族跻身顶级豪门,也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这场未公开的会议,正是杜莉君晚年生活的缩影:
坐拥巨额财富,却深陷亲情疏离的困境。

01
杜莉君的传奇人生,绕不开她的丈夫罗鹰石。
上世纪50年代,出身普通的罗鹰石在香港创立了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逐步涉足房地产、金融和制造业。
至80年代,罗氏集团已成为香港经济腾飞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旗下资产遍布东南亚。
罗鹰石以低调务实著称,极少在媒体露面,但他对家庭的管理却异常严格。
据内部人士回忆,他常对子女说:“财富是工具,不是目的。”
杜莉君作为罗鹰石的贤内助,始终站在幕后。
她不仅操持家务,还参与公司慈善基金的管理,尤其在教育和医疗领域投入颇多。
然而,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也为日后的家族矛盾埋下伏笔。
罗鹰石去世前,将家族信托基金的管理权交予杜莉君,并留下遗嘱要求“资产分配需兼顾公平与家族团结”。
然而,这份遗嘱的模糊表述,最终成了争议的导火索。

杜莉君的9个子女,个个堪称“人生赢家”。
长女罗慧珊执掌家族地产板块,次子罗启明是金融投资界的风云人物,三女罗雅琳则创立了高端时尚品牌……
表面上看,这个家族成员在商界、艺术界、学术界均有所建树。
但光鲜背后,却是暗流涌动。
罗鹰石生前未明确指定接班人,导致长子与次子长期明争暗斗。
长子罗国栋主张“守成”,坚持稳健投资;
次子罗启明则推崇激进扩张,两人在董事会上屡次交锋。
杜莉君曾试图调解,但收效甚微。
有员工透露:“老太太开会时,兄弟俩表面上点头称是,散会后依然各行其道。”
相较于儿子们的直接对抗,女儿间的矛盾更为微妙。
三女罗雅琳曾公开抱怨:“家族信托对女性后代的支持力度不足。”
她所指的,是信托条款中关于“男性后代优先参与核心业务”的规定。
尽管杜莉君多次表示“男女平等”,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让女儿们感到边缘化。

更令杜莉君忧心的是第三代的态度。
长孙罗子轩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却拒绝加入家族企业,转而投身区块链创业;
外孙女林嘉怡则成为独立艺术家,直言“不想活在家族阴影下”。
年轻一代的“离心力”,让这个商业帝国的未来充满变数。
02
面对家族纷争,杜莉君并非无动于衷。
2022年,她曾邀请知名家族治理专家介入调解,并尝试修订信托条款,但方案因子女意见分歧过大而搁浅。
有接近杜莉君的友人透露:“她常说,钱分得再公平,也分不开心里的疙瘩。”
子女们每月定期探望杜莉君,但相处时话题总绕不开资产分配。
一次生日宴上,小女儿送上价值百万的翡翠项链,杜莉君却叹息:“我宁愿你们陪我多喝一杯茶。”
这句话被媒体曝光后,引发公众对豪门亲情的热议。

近年,杜莉君将更多精力投入慈善。
她捐建了12所希望小学,并设立“青少年创新基金”,资助贫困学生。
工作人员发现,她尤其喜欢与受助孩子交流,甚至亲自修改奖学金评选规则。
“和这些孩子在一起时,她笑得最放松。”一名基金会员工回忆道。
媒体对杜莉君家族的高度关注,无形中加剧了成员间的紧张关系。
一次资产重组消息泄露后,子女们互相指责对方“向媒体放风”,杜莉君不得不出面恳求:“关起门来是一家人。”

2024年初,杜莉君罕见地接受了一次书面采访。
当被问及人生感悟时,她写道:“钱能买到最贵的药,但买不到一夜安眠。”
这句话被制成海报,挂在家族企业的会议室墙上。
如今,这位世纪老人依旧每天翻阅财务报表,但也会抽时间与曾孙视频聊天。
或许,这场关于财富与亲情的漫长博弈,终将在代际更迭中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