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末流985”的三所大学,身在重点队伍中,为何处境尴尬?
知乎上有网友分享:
自己就读西农,每次去跟别人报名字时都会被误认为是专科学校,自己也不好意思说是985,为了挽尊,所以每次都说是“未流985”。
其实,985也有鄙视链:“清北复交”是头把交椅,中坚九校则是二把手。

剩下默默无闻的大学中,有三所大学虽身处重点大学的队列,却因种种原因被戏称为“末流985”。
报考它们的学生自嘲“高考捡漏王”,网友笑称“985里的拼多多”。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被群嘲的这三所大学里:
有人为国家造过原子弹;
有人酿出获国际金奖的葡萄酒;
还有人传承着56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库”。
它们分别是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
那么,这三所985名校里的“扫地僧”,到底为何被冠上“末流”的帽子呢?
01.
兰州大学:最委屈的985
兰州大学,作为甘肃省唯一的985名校,曾位列全国前五的“西北霸主”,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其前身是1909年创建的“甘肃法政学堂”,1960年被列入全国重点大学,也成为了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研中心。
兰大不仅在“两弹一星”重大工程中,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核专业技术人才,还在“两弹一艇”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出了两名院士和七名“杰青”。
到上个世纪80年代,兰大的科研和教学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达到了巅峰,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兰州大学的光环逐渐褪却。
西北偏僻的地理位置让兰大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人才流失严重。
十几个院士接二连三被挖走,去往了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
生源压力也日益增大,兰大宣传片里的“骆驼驾驶证”图片被误传为“骑骆驼上下学”,直接把兰大与“偏远”、“落后”挂钩。

甚至连考研名师张雪峰也带节奏:“宁可去沿海读双非,也别去兰大当拓荒牛。”
这一顿操作下来,直接劝退了一大批考生。
尽管如此,兰大的科研实力依然不可小觑:
化学和生态学名列全球ESI前1%,全国也只有20所大学有这实力;
草学专业养出的“兰州苜蓿”,养活了大半个中国的奶牛;
去年还捣鼓出反刍动物肠道古菌,在国际顶刊《Nature》上砸出了水花…
拥有着这些光辉“战绩”的兰大,却因地理位置的劣势和生源的不足,被列入“末流985”的行列,实属“最委屈的985”。
0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冷门的98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座落在被誉为“农业硅谷”的陕西杨凌,校园面积比3个清华还大。
西北+农林的名字组合,几乎与农业、林业和生态等学科划上了等号,似乎代表着漫天风沙和干不完的农活,直接把人劝退。
但其实,它的葡萄酒专业亚洲第一,酿制出的葡萄酒在国内外比赛中拿遍了金奖和银奖。

农学院的教授还带着学生种出了“西农979”小麦、“早蜜一号”甜瓜、“短枝艳阳”樱桃等一项项获奖的科研成果。
更绝的是,西农不仅有军训,还有工训和农训。
工训学习无人机和机电等一系列实操,农训时节,西农学子则会拿上镰刀、戴上斗笠去试验田里收割小麦。
但这不是义务劳动,学校会按斤发工钱,还有学生靠农训费买齐了四年的教材。
由此可见,西农不仅是中国农业学科的重要发源地,还在葡萄酒科研和无人机操作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西农主打的农业类学科很难吸引到考生和家长的关注。
很多家庭都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到大城市工作,而西农学子往往需要回到乡村从事农业类工作,这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
西农地理位置偏远,加上农业类学科的“冷门性”,让它在人气和就业压力上比其他985高校更为“突出”。
所以,即便是最好考的985名校,它依然难逃“末流”的标签。
03.
中央民族大学:最民族的985
中央民族大学是985中唯一一所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双一流高等院校。

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90年代初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坐拥北京中关村黄金地段,却活成了985里最有特色的“佛系”代表。
双一流学科是民族学,冷门指数五颗星。
在这个对理工科高度重视和依赖的社会,民大在增加工科和管理等专业后,依然是以文科和民族学的专业为主。
佛系归佛系,但别小瞧它,学校里的学霸都在默默干着大事:
音乐学院带着侗族大歌登上过维也纳金色大厅;藏学研究院守着全球最全的吐蕃文献;考公上岸率秒杀一众985。
尽管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学科实力上的劣势和就业形式相对尴尬,让民大在985名校行列中并不那么显眼。
而且,由于它的生源特色,少数民族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所以受欢迎的程度自然就偏低了。

更关键的是,民大录取分数线在北京8所985的大学中是最低的,也进一步导致了它在学术和社会认同上的局限性,免不了沦为“末流985”。
04.
结语
以上三所“扫地僧”高校,在地理位置、生源、学科冷门或小众等原因的影响下,被贴上了“末流985”的标签,处境略显尴尬。
但985再末流,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高等院校,更是镶金边的敲门砖。
与其纠结学校在985中的排名,不如在学校里脚踏实地,用心打磨自己的硬实力。
毕竟,进入社会后,公司更看重的是你在职场上的能力和业绩。
所以,在大学里,千万别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985”这个标签上。
因为真正能决定你命运的,是你在大学里的每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