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官系统中,有哪些职务被称为大三品、大四品?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4-23 11:20:21

在清代官制体系中,存在一种颇具独特性的现象。对于官品等级相同的官员,其所处职位为京官抑或地方官、所在衙署之差异,加之爵位、兼衔等因素的不同,均会致使他们在政治地位与排序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

以雍正时期的鄂尔泰与张廷玉为典型实例。二人皆获保和殿大学士之衔,且同封三等伯,仅从官职品级与爵位层面观之,实难明确二者之先后排序。然而,鄂尔泰身为满洲旗人,同时兼任领班军机大臣之要职,基于清朝当时特定的政治格局与权力架构,故而在地位排序上位列张廷玉之前。

以六部为例,其依据职能差异进行划分,排序为“吏、户、礼、兵、刑、工”。需注意,大学士、尚书、侍郎等皆为二品及以上的朝廷显要,作为朝廷举足轻重的官员,他们的位次排列,相较之下更易明晰。

在清代官制体系中,三品以下官员的排序颇为繁杂,若无对该时期官制的深入认知,实难明晰其详。鉴于此,御史拟就清代同品级官员区分秩次高低的方式,为诸君予以阐述。

【先来说三品官的排序】

于京城及外地所设正三品官职,于京者,涵盖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于外地,则以各省按察使为正三品。

在古代官制体系中,从三品官员涵盖以下职位:光禄寺卿,其掌管宫廷膳食祭祀等事务;太仆寺卿,主要负责掌管舆马畜牧之事;以及各省盐运使,承担着管理地方盐务运输与行销等重要职责。

在古代官制体系中,御史的品级排序遵循特定规则。总体而言,以任职区域与衙门职权为衡量标准,京官品级高于地方官;就衙门职权而言,执掌权重之衙门御史,其品级亦高于职权较轻衙门之御史。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一职,其重要性常为世人所忽视。从品秩而言,该职位处于正二品至正三品区间。究其缘由,都察院之首左都御史,官居从一品,与六部尚书品级相当,地位尊崇。

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左副都御史作为都察院的副职,从职责地位考量,理论上应与六部侍郎处于同等层级。然而,在官品划分上,左副都御史却被明确归入正三品之列。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五年编纂《大清会典》期间,部分大臣提出异议,认为左副都御史官秩定为正三品并不适宜,遂建议将其提升为从二品。

该提议未获乾隆允准,左副都御史无奈降格归入正三品之列。鉴于此乃降格之举,左副都御史遂于正三品文官序列中位列首位。

宗人府作为执掌皇族事务的专门机构,凭借其独特的职能定位,在皇族事务管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府丞于该机构内位列次席,此乃基于其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的合理设置。通政司与大理寺,同样在京师的官僚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二者与六部、都察院共同跻身“九卿”之列,在国家政务运行与司法治理等诸多层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顺天府,作为京畿要地之首要府衙,理论上地位尊崇。然而,因其行政属性并非纯粹意义上的京官体系,故而其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顺天府尹握有相当权力,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涉足朝廷政务。虽其在官阶排序中位居倒数第三,不过,依据官方典籍记载,依然被划归至“大三品”层级。

具体而言,在正三品官职体系中,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以及顺天府尹,被归类为“大三品”;而除此之外的正三品官职,则归属“小三品”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按察使作为省级重要官员,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事务,然而在正三品官职的序列当中,其位次却处于末位。

光禄寺与太仆寺,并非核心行政机构,其品秩为从三品。盐运使作为地方官员,虽身负重要职责且经济利益丰厚,然于三品官员阶层中,地位居末,故亦被划归至小三品范畴。

接下来,探讨关于四品官员的位次排列情况。

在古代职官体系中,正四品官职涵盖诸多重要职位。其中,包括通政使司负责辅助事务的副使;主管刑狱复审、具有重要司法职责的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内协助处理相关事务的少詹事;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的太常寺少卿;承担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的鸿胪寺卿;执掌马政的太仆寺少卿;顺天府与奉天府中负责佐理府事的府丞;以及在各省主管特定政务、分守或分巡地方的道员。

在古代职官体系中,从四品官职涵盖诸多重要职位。其中,翰林院设有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国子监之主官为祭酒;内阁亦设有侍读学士。此外,地方行政体系里,各省知府以及盐运使司之运同,皆属从四品官职范畴。

从三品官员与三品官员类似,在称谓方面,均不得冠以“大”字。在分类排序上,从三品官员亦遵循以衙门及职掌为依据的原则,其划分方式与三品官员基本一致。

乾隆五十八年明确规定:通政使司副使与大理寺少卿,此二者官阶为大四品。此前其应升迁的职位——内阁侍读学士,于新规中调整为次应升之职。而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顺天府府丞以及奉天府府丞,这些官职虽同为正四品,在此次规定里,则被列入正升范畴。

由该规定可知,“大四品”范畴仅涵盖通政司副使与大理寺少卿这两个职位。此二者在官职升迁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具体而言,每当三品京官职位出现空缺时,依据吏部既定程序,优先考量通政司副使与大理寺少卿。唯有在空缺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其他四品官员方有机会获得升迁考量。

由此,衍生出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在同一品级范畴内的职务变动,亦被视作晋升。

以正三品京官中的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等职位为例,从官员晋升体系而言,他们直接擢升至正二品侍郎一职的可能性极小。通常情况下,此类正三品官员,需先突破当前所处的“小三品”层级,进阶至“大三品”序列,才具备实现品级实质性跃升的契机。

同理,正四品的道员倘若调任京师,通常不会径直擢升为大理寺少卿。在多数情况下,他们需委曲求全,降格担任郎中。即便品级维持不变,也需于太常寺卿、鸿胪寺卿之职过渡一番,方可踏入大四品的序列。

在官制体系中,同品分大小这一现象仅存于四品及以上官阶。降至五品时,该区分便不复存在。究其原因,正五品与从五品官员数量庞大,仅六部、理藩院以及内务府中的郎中与员外郎,数量便可达数百乃至上千人。

于官场仕途而言,无论身处京城亦或外任,从五品晋升至四品,向来是官员们仕途进阶途中难以逾越的关键壁垒。诸多官员终其一生,亦仅能在五品之位停滞不前。然而,若能成功突破四品这一重要关卡,后续仕途之路往往会顺遂许多。自四品起,即便难以企及一品高位,谋得二品侍郎之职,相对而言难度亦非不可逾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