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知州在文官系统中的档次】
在清代的官僚体系中,文官依循九品十八级的制度予以厘定。需明确的是,那些未入流的文官,虽不被纳入品官之列,却仍归属于国家正式编制范畴。
在清代职官体系中,知州这一官职的品秩为五品。以平定州为例,该州隶属于山西,其行政层级为直隶州,此州知州乃正五品文官。清代官方文献对文官进行了层级划分,具体如下:
其一为大臣。此称谓虽在一般语境中较为常见,但其内涵具有特定的制度规范。从严格的官僚体系视角而言,大臣并非以宽泛概念界定,而是有着明确的品级与任职地域限制。具体来说,在文官序列中,唯有官居三品及以上且任职于京城的官员,方有资格跻身大臣之列。
其二为京堂。需明确,京堂与堂官概念迥异,堂官并不归属于京堂类别。京堂,确切而言,系指各寺、监之中的正职与副职官员,诸如大理寺卿、通政使、太常寺卿,以及国子监、钦天监等职官。相较于六部堂官,此类官员品级稍低,专指四品及以上的京官。
其三为司官,于各部院体系中,司官涵盖郎中、员外郎以及特定的堂主事。司官在京师众多衙门里,构成了颇具规模的群体,人数不下数百。其品级明确划定于正六品及以上。
其四为小京官。于清朝官僚体系中,各部院之内,自员外郎、堂主事以下,诸如主事、笔帖式等官阶在六品及以下之官员,皆被归为小京官之列。
在地方行政官制体系中,存在着明确且细致的层级划分准则。位居首要层级的总督与巡抚,以封疆大吏之姿,执掌一方重权;次一级的布政使及按察使,作为省级要员,负责特定领域的政务统筹。而道员与知府,通常合称为“道府”,构成第三层级。至于州厅县官,他们共同组成第四层级,被统一归纳入基层亲民官范畴,承担着与民众直接接触、处理基层事务的重要职责。
从文官品级体系的视角审视,直隶州知州官居正五品,此品级在官僚体系中所处位置较为特殊,与七品知县同属亲民之官序列,皆承担着直接治理基层民众的职责。
实际上,就官僚体系而言,知州在政治场域中所具备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极为微弱。在整个官场架构下,其地位相对低下。无论是朝廷中枢的大臣,抑或是地方握有重权的督抚,仅需片言只语,便足以使知州丧失殆尽手中的权力与地位。
【再来看知州在文官队伍的平均水平】
不可否认,知州在行政层级中所处地位相对较低。然而,这并不必然导致其对文官群体平均水准产生负面影响。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于文官队伍的总体规模。
在清代历史研究范畴内,准确界定文官数量并非易事,盖因各朝文官总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鉴于研究聚焦于道光朝,故以该时期文官数量作为核心论题展开探讨。
清代钟琦所著《皇朝琐屑录》,详实记录了道光三十年全国文武各级官员的数量,具体内容如下:
在清朝职官体系中,文官群体按任职地域可分为京官与外官。京中文官,从位高权重的大学士至司职文案的笔帖式,计有2369员;地方文官,自总揽一方军政的督抚,下至品秩较低的佐杂末职,共8947员。武官方面,京中武官,自统领宫廷侍卫的领侍卫内大臣至负责宫廷礼仪的整仪尉,共832员;从掌管八旗军队的都统到基层的骁骑校,有2795员,佐领亦有1111员。地方武官,自镇守一方的将军至负责火器与水战相关事务的炮手水手官,共2848员;从节制各镇的提督到基层的把总,共7470员。经综合统计,京城与地方的文武官员总数达26355员 。
经学者严谨考证,钟琦所罗列之数据具备可信度,与官方文献所载数据基本契合。据此可知,在道光年间,全国文官(含未入流官员)总数计为11322人。
在文官体系内,占比颇高的当属中下级官员。据对清代官制有所洞悉的御史所述,对于五品以下京官以及地方官员,其数量通过简要梳理便可大致明晰。
在京任职的五品以上官员,涵盖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左都御史等要职,还包括侍郎、内务府总管、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太常寺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卿,同时亦涉及国子监、詹事府、宗人府等机构的相关职位。经统计,此类官员总数不逾150人。
在地方文官体系中,品级在五品以上(不包含五品)的官员数量相对易于统计。其中,有10位总督(包括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15位巡抚,此外还有16位布政使、15位按察使、7位盐运使、92位道员、185位知府,以及盛京五部的官员等。总体而言,此类官员的总数不会超过350人。
从官员数量维度分析,正五品的直隶州知州在文官群体中的占比表现出色。相较于整体平均值,其排名颇为靠前,在全国范围内,至少超越了七成的文官。
御史并未详究读者祖上的入仕背景。须知,于一介读书人而言,无论凭借科举正途,如中举人、进士而踏上仕途,抑或通过捐纳之径步入官场,最终能官至直隶州知州之位,皆堪称非凡成就。
以科举中出身最为尊贵的进士为例,从名义上讲,他们已获取入仕资格。然而,在道光年间,全国范围内候选与候补官员的队伍极为庞大。即便贵为进士,按常理理应获得官职,但实际上,若无六七年时间,恐怕难以得到实授职位。
通常而言,于地方担任职务,多以进士身份作为起始点。据相关数据统计,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约为32岁。在此基础上,从获取进士功名至荣膺实缺七品知县之职,期间需历经诸多阶段与磨砺。按一般晋升规律推断,待得就任七品知县之时,任职者往往已届不惑之年。
在古代地方官员的晋升体系中,知县擢升为知州并非易事,此过程面临诸多复杂因素与严格时限要求。即便诸事顺遂,依据任职区域为边疆或内地之差异,至少需历经三任任期,时长约九年至十五年不等。然而,仕途之路充满变数,若任职期间遭遇诸如祖父母、父母亡故而需丁忧守制,抑或自身染病无法履职等特殊状况,那么即便终其职业生涯,亦极有可能无缘知州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