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养80万八旗、绿营尚且吃力,明代为何能供养近300万的军队?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4-23 11:14:08

对于研习清代历史的学者而言,皆知彼时清朝军队规模约80万之数,其中八旗兵20万,绿营兵60万。经相关核算,彼时国家供养一名士兵,平均所需费用约为350两白银。

然而,明代与清代的情形大相径庭。自明初迄明末,明代军队规模约维持在200万至300万之间,数量逾清代三倍。若以清代军费核算标准衡量,明代军费开支无疑堪称天文数字,保守估计亦可达7000万两白银。

相较于清代,明代的岁入数额存在显著差距,从财政层面而言,明代实难具备雄厚财力以支撑庞大开支。在此背景下,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浮现:清代在供养80万军队时已然面临诸多困难,而明代却为何能够维持300万军队的规模?

【明代军队制度及其数量】

明代军事力量体系主要由京营、边防军与地方卫所军构成。不同历史阶段,其军队规模呈现动态变化。洪武年间,军队数量约150万;至永乐年间,兵力增至270万。而在明中期直至明末阶段,军队数量大致维持在250万至300万区间。

永乐年间,京营规模经历显著扩张,兵员数量攀升至近八十万之巨。土木堡之变后,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京营的兵力数量呈急剧缩减态势。然而,及至嘉靖年间,京营规模又逐步恢复,基本趋近于永乐时期的水准。

边防军,在历史语境中,特指封建王朝于长城沿线部署用以防御蒙古势力的军事力量,史称“九边”。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与甘肃镇,此九镇共同构筑起抵御北方游牧势力的防线。

自永乐起始至明末时期,九镇兵马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动态变化。其数量下限约为五十万,上限则可达八十余万,经综合考量,平均数量基本维持在七十万以上。

在明代军事体系中,各直省的都司以及行都司统辖之下,卫所所拥有的军队规模始终颇为可观。就官方在册数据而言,其数量大致维持在120万上下。

在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明代军队规模堪称庞大。相较于其他各朝,其军队数量居前列。明代人口约6000万,而军队人数竟近300万,如此高的占比,在当时人口基数下,显得极为突出。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家,于开创帝业与治理国政之际,构建了一套颇具成效的方略。其中,屯田制的推行成为支撑庞大军事力量的关键举措。

在明代的屯田制度体系中,其构成颇具复杂性,而对军事领域影响至深的,当属军屯与商屯这两大类别。洪武年间,鉴于地方各卫所面临着数额巨大的军费开支,明太祖朱元璋遂推行军屯制度,旨在通过组织士兵从事土地耕种活动,实现军队的自给自足。

从历史角度审视,明代推行的军屯制度成效斐然。彼时,卫所军队的维持与供给,朝廷财政所承担的支出极为有限。不仅如此,部分军屯机构还能够向户部输送一定数量的粮食,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彰显了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与之类似,九边重镇亦推行军屯制度。然而,因九边之地多处僻远荒芜,受限于自然条件,粮食产量相对有限,难以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尽管如此,有一点毋庸置疑,即朝廷所额外拨付的军费数额并不庞大。以宣大镇为例,嘉靖年间,该地驻军达12万人之众,而彼时朝廷每年所给予的军费仅为20多万两。

自明朝中期以降,军屯体制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致使军费开支面临严峻形势。在此背景下,为有效应对该困境,朝廷推行“开中法”。此政策旨在激励商贾将粮食输送至边疆地带,作为回报,朝廷会向其颁发相应数量的盐引。

开中法推行后成效斐然,于国家财政而言,极大程度削减了开支,特别是长途运输所产生的费用。自明中期以降,九边军费的主要供给来源便仰仗开中法。

在明代军事体系架构下,京营于军事产出方面呈现空白状态。然而,需知悉,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通过军屯所获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对京营的缺失予以弥补。在此基础上,朝廷从财政中拨出相应份额,便可保障京营军队日常开销的维持。

经核算,朝廷需自国库拨款予以供养的军队,其实际规模并非三百万之数,大致与清代军队数量相当。

【明清士兵军饷开支不同】

在清代,于军事后勤供给体系中,除新疆地区之外,无论是八旗劲旅,抑或是绿营之师,均未推行军屯制度。彼时,总计约八十万之军队,其一应粮饷及各项开支,悉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

相较于明代,清代士兵的饷银标准显著提高。以京师八旗而言,康熙年间,前锋、护军及领催的月俸可达四两,马甲与匠役的月俸亦有三两。驻防八旗的饷银稍低,平均约为二两五钱。绿营兵饷银最少,大致维持在一两五钱上下。

除月俸之外,八旗与绿营兵卒每月尚配有数额各异的口粮,其岁支数量区间为12石至30石。

由此可见,在清代,维持一名士兵所需耗费的开支颇为高昂。以京师八旗兵丁为例,其薪资待遇之优厚,近乎等同于一位七品知县的俸禄水平。

相较于清代,明代兵丁所获军饷颇为微薄。通常而言,彼时普通士兵月饷不足一两白银,口粮亦少于一石。

此现象的产生,根源在于明代国家财政收入水平相较于清代处于劣势。熟悉明代历史者皆知,张居正主政期间,大力推行新政,成效显著。尽管如此,至其离世之际,国库所存白银仅400余万两。需指出的是,即便这一数额,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

审视清代财政状况,自雍正朝末年迄于道光初年,户部所储白银数额始终维持在2000万两以上。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乾隆统治时期,户部存银更是达到巅峰状态,突破8000万两之巨。

由此可见,尽管明代军队规模远超清代,其数量为清代三倍有余,但基于迥异的制度体系,明代在较长时期内能够持续维系军费开支。然而,至明末阶段,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困境,收支失衡,军费短缺问题凸显,这一状况成为明朝覆灭的重要诱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