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时,四野官兵早已开赴西南,准备对国民党残部完成最后一击。
10月2日,广州战役打响,解放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对广州发起了总攻,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如今已经日薄西山,只能龟缩在广州城内进行着零星抵抗。
10月14日傍晚,第15兵团作为攻城的主力部队,率先进入广州城内,战争持续到了21日,向西南逃窜的国民党残部被我军歼灭于阳江一代,广州顺利解放。
广州解放,第15兵团功不可没,为了表彰第15兵团的功绩,中宣部特意将他们的事迹刊登在了报纸上,邓华作为兵团司令,他的照片出现在了报纸上比较醒目的位置。
一天午后,第12兵团46军的一名士兵正在翻看报纸,当邓华的照片映入眼帘后,他的眼角湿润了。
这名士兵名叫邓贤诗,在二百万人的解放军队伍中,邓贤诗只是沧海一粟。倘若不幸在战场上牺牲,不出一个月,战友们可能就会忘记他。任何人都没有想到,邓贤诗竟然是四野猛将邓华的儿子。
1910年,湖南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诞生一婴儿,父母对他寄予厚望,给他起名为邓多华(后改名为邓华),“华”代表着才华。
由于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年代,邓华的童年几乎是在硝烟中度过的。好在父母都是读书人,家底比较殷实,邓华童年时期并没有受太多苦。但看到同乡的玩伴衣衫褴褛,食不果腹,邓华十分同情,经常从家中拿取余粮分给小伙伴们。
由于父母一代吃了读书的红利,所以同样重视对邓华的教育。同龄人还在为生活四处奔波时,邓华就已经被父母送进了私塾。
良好的教育让邓华从小就博学多才,出口成章,性格也十分沉稳。1925年,邓华即将前往长沙求学,父母突然对他说:“去上学之前,给你找个媳妇,以后就不要再把自己当孩子了。”当时的邓华才15岁,脑海中甚至没有婚姻的概念。
同乡有一名女子,名叫邱青娥,与邓华一样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两家关系一直不错。邓华对此非常抵触,毕竟这属于是包办婚姻,爱情这东西,生拉硬拽是不行的。
然而,邓华刚一见到邱青娥便被她的气质所吸引,邱青娥知书达理,谈吐大方,完全不像是封建社会的传统女子。邓华一表人才,英姿飒爽,邱青娥对他也比较满意。
两人真正开始交往后,邓华发现邱青娥不光通读古今,眼界也十分广阔,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世界发生的大事,她都略知一二。两人逐渐无话不谈,关系日益密切,几个月后,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邓华与邱青娥正式步入了婚姻殿堂。
邓华在长沙读书期间,正逢上海爆发“五卅运动”,邓华的爱国情怀被点燃,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成为了游行队伍中的一员。他们高喊爱国口号,斥责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邓华与邱青娥谈论起“五卅运动”时,邱青娥对丈夫参加游行的举动表示非常支持:“我们要向五四运动的学长们学习,国民饱受外族欺凌,知识分子有责任发声。”
虽说是一介女子,但思想如此前卫,邓华发自内心的敬佩自己的妻子。两人关系不断升温,之后生下一个儿子,邓华希望儿子将来能像一名圣贤一样,在充满诗意的世界里生活,于是给他取名为邓贤诗。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邓华对儿子的期望,还体现了对未来中国的美好憧憬。
中学毕业后,邓华考入了南华法政学院,在法政学院中,邓华与几个共产党员结为好友,从此便开始研读马列主义。在校期间,邓华积极参加我党组织的学生运动,因表现积极,1927年被组织批准入党。
然而,邓华刚刚入党,蒋介石便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全国都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邓华只能躲躲藏藏,减少与组织联络的频率。
1927年5月21日,白色恐怖波及到了邓华所在的长沙,原直系将领许克祥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史称“马日事变”,军队围攻了湖南省党部、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重要机构,逮捕了100多名我党骨干。
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面对荷枪实弹的反动派束手无策,最终湖南党组织遭受重创,邓华不得不回乡躲避。
大革命失败这一结果让邓华感到十分沮丧,于是他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天下于危亡,解放万亿人于涂炭。”
“马日事变”后,邓华曾获得了与妻儿团聚的短暂时光,但反动民团对共产党员的搜查很快便延伸到了乡村。蒋介石更是扬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为了不牵连家人,邓华决定离开家乡,于是一天夜里,他妻子商量起了这件事:“同志们正在和反动派展开激烈的斗争,我却在老家苟且偷生,一想到这,我就羞愧难当。”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参加革命是为了造福全国的工农阶级,放心去吧,家里有我。”邱青娥虽说很不舍,但还是成全了丈夫的梦想。
“如果我牺牲了,我不希望你为我守寡,到时候你一定要找个好男人重新组建一个家庭,只要对贤诗好点就行。”
“无论多久,我都会等你回来的。你只管放心去战斗吧。”邱青娥说完这句话后,转身便去收拾家务了,实际上是不想让邓华看到自己充满泪水的双眼。
第二天,一家三口找了一个照相馆,邱青娥抱着邓贤诗,邓华搂着娘俩,拍下了唯一一张全家福。
从此之后,邓华的生活便只剩下了“革命”二字,与组织取得联系后,邓华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后来跟随起义军上了井冈山。
从井冈山时期到中央苏区时期,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从未停止,我军大量军官在战斗中牺牲,于是邓华逐渐从文官向武将转型,曾在红1军团下辖的两个团担任政委。
到了中央苏区时期,邓华已经身经百战,具备了单独指挥部队的能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邓华指挥红2团协同红1团顽强阻击敌人三个师的进攻,与敌人血战三天三夜,直至弹尽粮绝,为主力部队撤退争取了时间。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华担任八路军115师685团政治部主任,在平型关战役中,115师痛击日军,涨了中国军队的士气。
虽说远隔千里,但邓华从未忘记自己有个家庭,经常给邱青娥写信,每次收到丈夫的来信,邱青娥总会激动不已。随着邓贤诗的年龄逐渐长大,他时常向妈妈询问爸爸的情况。
邱青娥便会拿出那张珍藏已久的全家福:“孩子,照片上那个男子就是你的爸爸,他目前在带着战士们打鬼子,等打完了仗,他会来找我们的。”然而,邱青娥并没有等到一家人团聚的那一天。
1938年,邱青娥不幸染病,由于医疗条件有限,病情始终未见好转,邱青娥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里,一直都是11岁的邓贤诗在照顾她。
临终前,邱青娥拉着儿子的手说:“孩子,你要坚强的活下去,将来成为你爸爸那样的人。”邓贤诗泣不成声。
邱青娥病逝后,邓贤诗一度沦为乞丐,多亏几个好心的同乡伸出援助之手,才让他勉强活了下去。
邓华从信中得知妻子病逝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一连好几天都没睡着觉,当他得知儿子流落街头后,心情更是无比沉重。
部队的一些干部提议将儿子接到部队抚养,但是被邓华拒绝,因为目前战事还比较焦灼,就连自己都是过了今天没明天,与其把儿子接到部队,还不如让他继续流浪。而且从老家到根据地,要穿过危机四伏的敌占区,不能为了自己的儿子,让其他同志去冒险。
从此之后,父子二人便失联,邓贤诗唯一的念想就是手中那张泛黄的全家福。抗战胜利后,邓华回到家乡寻找儿子,但却一无所获。
后来,党中央派林彪带领部队出关,邓华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是林彪的老部下,所以此次出关,邓华必然将会是林彪的左膀右臂。
解放战争中,邓华成为了四野的中流砥柱,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邓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
邓贤诗始终牢记母亲对自己的嘱咐,得知父亲是一名军人,解放战争末期,他也报名参军,成为了第12兵团46军的一名普通战士。
邓华率领第15兵团攻克广州后,名声大噪,他的照片迅速被刊登上了各大报纸。邓贤诗无意间从报纸上看到了父亲的照片。
由于自己还没记事时,父亲便背井离乡,所以一直不知道父亲的相貌。他只是觉得报纸上的邓华与全家福上的那个男人非常像。但他又产生了新的困惑:“记得父亲的名字叫邓多华,跟这个邓华不是一个人吧。”
邓贤诗盯着报纸看了好久,关于邓华的家乡,报纸上写的非常明确——湖南郴州,至于乡和村,与自己完全吻合。
“爸爸,我终于找到你了!”邓诗贤情不自禁的喊出了声。
战友们闻声纷纷凑了过来:“小邓,你说什么胡话,这是邓华司令员,怎么可能会是你的父亲。”
连队的指导员也走了过来,仔细端详着报纸:“你还别说,俩人长的还真有点像,他姓邓,你也姓邓,该不会真是你父亲吧。”
一传十,十传百,这件事竟然传到了第12兵团司令萧劲光的耳朵里。萧劲光和邓华是老战友,情谊深厚,他把邓贤诗叫到了办公室:“你给你父亲写一封信,我帮你转交给他,也好确认一下。”
邓贤诗在信中提到了母亲邱青娥和家乡的一些细节,邓华看到信后,喜极而泣:“我的好孩子,我终于找到你了。”
看到儿子的信,邓华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对于邱青娥,邓华一直感到愧对他,为了缓解这种愧疚感,邓华想要把儿子接到自己的身边。
几天之后,邓华亲自登门拜访萧劲光:“老萧,有个事我想请你帮忙,我想跟你要个兵。”
“邓贤诗?”老战友一张嘴,萧劲光便猜到了此次登门拜访的目的,“父子相聚,这是多么温馨的事,我当然会成人之美。”听到萧劲光这番话,邓华欣慰的笑了。
回到部队后,萧劲光打算亲自帮邓贤诗办理人事手续,但却被邓贤诗拒绝,理由是自己如果真的被调到了父亲所在的部队,必然会受到特殊照顾,他不希望父亲因为自己破坏规矩。听到邓贤诗的这番话,萧劲光感慨道:“不愧是邓华的儿子,真是虎父无犬子。”
后来邓华率部解放了海南岛,战役结束后,父子二人才得以团聚。然而,没过多久,邓华便辅佐彭德怀出兵朝鲜。
朝鲜战争结束后,邓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1977年成为了中央军委委员。而邓贤诗却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平凡到没有官方资料记载他如今的状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天下于危亡,解放万亿人于涂炭。”邓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家庭是每个人的港湾,当我们与家人享受美好生活时,请不要忘记,当年有无数个邓华一样的人,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之中。他们用自己的幸福换来了全国人民的幸福。
为了国家,先辈们都是舍小家,为大家。值得尊敬!
将军心怀家国情怀感动老天,老天护佑他们相认
多么伟大的妻子,哪么困难的时代只有哪么多不顾自己的中华儿女的付出才得这平安盛世。感谢先贤。
当年多少这样的父子,父女,兄弟,姊妹,失散,此时此刻,我们伟大的祝国繁荣富强都是先辈们用热血拼来的
老将军和儿子相遇,来之不易,感动泪流满面,正能量多发[点赞][点赞][点赞]
为先烈们致敬 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身的烈士致敬
看完这段真实故事,泪如泉涌!
强烈建议这样感人的故事写入学校课本,让孩子们都知道先辈英雄们的不易!
可以以此拍一部电影,一定会感动全国人民,因为它是真人真事改编。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烽火亲情”
英雄自古多磨难,为潇湘子弟血战沙场而骄傲
我快60岁了,被这段故事感动的泪流满面。
中华的崛起不但有前线牺牲的将士,更有背后默默付出一切的家属。
我也被感动的泪流满面
唉,我都看的热泪盈眶,我今年六十岁了曾经当过兵,我是一个退伍军人。
应该把这段故事拍成电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点赞][点赞][点赞]
如今美好的祖国,是多少中华民族儿女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得来的。
这个故事真的是太感人了,我相信百分之九九的人看了都是热泪盈眶的
向所有英雄儿女致敬,更向所有这些伟大的母亲妻子致敬!你们真的太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