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拒绝最佳建国方案,巴勒斯坦总统如今后悔不已:阿拉伯人错了

史海任我行 2023-10-29 16:25:32

10月7日,宁静的清晨,爆炸声将以色列人从睡梦中惊醒,人们拉开窗帘被眼前的一幕震惊,“铁穹”防空导弹在空中留下了一道道白色的轨迹,不远处硝烟弥漫,人们满身灰尘,四处逃窜。

随后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此轮打击共发射了五千枚火箭弹。”当天上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了电视讲话,称以色列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

随着本轮巴以冲突逐渐升级,以色列国防军已经在加沙地区附近部署了上千辆坦克,以军的地面进攻即将展开。人们的注意力也从俄乌战场转移到了中东地区。

巴勒斯坦人的遭遇,有目共睹,回看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近七十年的斗争,巴勒斯坦领导阶层原本有两次机会和平建国,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一千余万人至今生活在战火和饥饿之中。

说起巴以冲突的根源,最早还要追溯到四千年前。犹太人原本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一支游牧部落,由于气候原因,迁徙到巴勒斯坦地区。

犹太人和当地的阿拉伯人因为土地和淡水产生了冲突,最终被人多势众的阿拉伯人赶回了两河流域。

犹太人曾在首领摩西的带领下打回了巴勒斯坦,并建立了一个短命的王国,耶路撒冷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犹太人的精神家园。

由于国力虚弱,犹太人先后被亚述帝国和巴比伦帝国征服,耶路撒冷也成为了一片废墟,犹太人不得不四处流浪。

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国在伊朗高原崛起,波斯大军很快征服了巴比伦帝国,为了培养傀儡势力,波斯帝国支持犹太人复国,并帮助犹太人重建了圣城耶路撒冷。

和平的环境促进了文化和宗教的发展,犹太教在这一时期形成,根据教义,犹太人自称是“上帝的选民”。

公元前63年,罗马军团攻陷了耶路撒冷,并将犹太人流放到了世界各地,从此之后犹太人便开始了近两年的流浪生涯。

在犹太人流亡的时间里,阿拉伯人一直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阿拉伯人成为了突厥人的奴隶。

流亡到欧洲的犹太人迅速凭借其灵活的头脑跻身精英阶层,随着犹太人积累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与日俱增。

18世纪,一些犹太精英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购买土地,掀起了犹太复国运动。19世纪,巴勒斯坦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前来定居的犹太人也越来越多,于是犹太人和当地阿拉伯人的冲突也日益增加。

为了维护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英国人采取了和稀泥的方式,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成了两部分。约旦河东岸为阿拉伯人居住区,西岸为犹太人居住区。

二战爆发后,犹太人在欧洲成为了过街老鼠,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大量犹太人开始涌入巴勒斯坦。由于英国忙于欧洲战事,开始疏于对巴勒斯坦的管理,阿拉伯人聚集区和犹太人聚集区的界限开始逐渐模糊,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纵观巴勒斯坦的历史,这块是非之地的战火从未停止,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直到今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究竟谁才是巴勒斯坦的主人,依然是个世纪难题。

二战结束后,大批犹太人重获自由,这些犹太难民迫切的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自己的后盾,于是他们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了巴勒斯坦地区。

由于当时的美国成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主宰者,所以犹太人一直都想依靠美国实现复国的愿望。

犹太人在美国一直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历任美国总统都与犹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便是今天,犹太人依然占据美国政坛的半壁江山,比如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等,均是犹太人。

1947年,英国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于是将这一烂摊子甩给了联合国。美国的犹太精英很快就看到了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向杜鲁门政府施压,催促美国推动犹太复国计划。

1947年11月29日,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181号决议,该决议主要内容是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分别建立犹太人的国家和阿拉伯人的国家。耶路撒冷由于是宗教圣地,由联合国管理。

按照国际惯例,任何一个遭受殖民统治的地区,都享有自决权。所谓自决权,是指涉及到主权问题,应该在该地区发起全民公投,由当地居民决定国家的成立和分裂。

由于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二,一旦行使自决权,恐怕今天就不会看到以色列这个国家了,犹太人也只是巴勒斯坦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所以在犹太财团的驱使下,美国操纵联合国,直接跳过了公投这一过程,在联大会议上直接对181号决议进行了表决。

最终该决议以33国赞成、11国反对、10国弃权的结果被通过。阿拉伯代表看到这一结果后愤然离席。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按照181号决议的内容建立了以色列国,美国当天便宣布承认以色列国,并与其建交。

阿拉伯人当然不会就此妥协,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宣战书便送到了犹太人的面前。

虽说181号决议看上去像是美国在拉偏架,但站在上帝视角看,这的确是巴勒斯坦和平建国的最好时机,但阿拉伯人选择了用枪炮解决问题。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五次中东战争均以阿拉伯联军的惨败而告终,老奸巨猾的犹太人也并没有遵守181号决议的规定,借此契机不断蚕食阿拉伯人领土。

如今的巴勒斯坦的领土面积为6220平方公里,而以色列的领土已经达到了25740平方公里,这次冲突的核心地区加沙已经被犹太人打造成了最大的露天监狱。

365平方公里的土地聚集着205万人,人口密度是上海的二倍,除此之外,加沙地区的水电、生活用品的补给均要经过以色列领土。

巴勒斯坦和平建国的第二个契机便是《奥斯陆协议》的签订,虽说巴以双方领导人均在协议上签了字,但这次对话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巴以之间的矛盾。

一直以来,中东战火饱受世界关注,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社会也开始致力于解决中东问题。

1993年,挪威撮合巴以双方领导人在奥斯陆举行了十四次秘密会谈,这是巴以双方最高领导人之间的首次直接会谈,具有里程碑意义。

双方就加沙和杰里科的自治问题达成了一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白宫签署了《奥斯陆协议》。正常来说,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巴以双方的关系开始回暖,但一个突发事件让双方再次陷入了对抗之中。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是土生土长的耶路撒冷人,在以色列人的心中,他的地位早已不仅仅是总理,而是一个民族英雄。

虽说五次中东战争均以犹太人的胜利而结束,但以色列的国民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说拉宾在枪林弹雨中长大,但他早已意识到,和平的发展环境对以色列来说甚至比土地更重要。

所以1992年拉宾上台后积极推行“以土地换和平”的外交原则,于是便有了象征着巴以和解的《奥斯陆协议》。

但拉宾的政治主张引起了以色列右翼势力的仇视,1995年11月4日,这一天正是犹太教的安息日,拉宾完成一次演讲后遭到了一名右翼青年的枪击,其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腔,最终拉宾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去世。

拉宾遇刺事件在中东地区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不仅刺激了以色列的右翼分子,还刺激巴勒斯坦的激进分子。

巴勒斯坦激进分子甚至明确表示:“要效仿阿米尔(刺杀拉宾的右翼青年),对推动巴以和解的领导人(暗指阿拉法特)进行暗杀。”

一年之后,以色列右翼代表内塔尼亚胡当选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上台标志着和平不会再降临到巴勒斯坦地区。

如今的巴勒斯坦民不聊生,哈马斯每次对以色列实施袭击后,巴勒斯坦便会迎来以色列更加残酷的报复。

由于多次未能把握和平建国的契机,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甚至曾公开表示,这是阿拉伯人战略上的失误。假如当年阿拉伯人真的委屈求全,他们真的能换来和平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先说《181号决议》,这份决议其实压根就不是一个公平的决议,甚至带有一定的屈辱性。

根据协议,阿拉伯国的国土面积为11203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的43%,犹太国的面积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7%。而且划分给犹太人的土地上,还有接近五成的阿拉伯人,犹太人总数比较少,反而分得了更多的土地。

而且犹太人获得了大量沿海土地,土地肥沃,淡水充足。阿拉伯人分到的土地不仅以戈壁、山地为主,领土支离破碎,毫无关联性。

假如阿拉伯人真的接受的这一不公平的决议,两国之间的总和国力很快也会拉开巨大差距。当以色列兵强马壮之时,一纸合约岂能约束犹太人对外扩张的野心。

美国在以色列建国初期,毫不吝惜物资援助,美国当然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美国只是想在中东培养一个亲美势力,从而控制世界能源命脉。

犹太人作为投机主义的代表,仗着背后有美国的支持,即便阿拉伯人委曲求全,和平也未必降临,等待阿拉伯人的只有一步步被蚕食。从以色列建国的那一刻起,犹太人就必然反客为主。

假如把《181号决议》看做是阿拉伯人用尊严换和平的机会,那么《奥斯陆协议》则描绘的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世界。

《奥斯陆协议》的产生其实不过是以色列左翼势力兴起的产物,即便拉宾没有遇刺,有谁能保证右翼势力永远不会登上以色列的政治舞台?

《奥斯陆协议》签订时,巴以之间已经打完了五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虽说已经被压缩到了6000多平方公里,但民间的反以情绪日益高涨。

巴勒斯坦机会两代人都活在以色列人的阴影之下,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仅靠《奥斯陆协议》是不能抹平的。试问一下,作为中国人,我们能原谅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么?

关于中东问题,谈判真的能让和平降临么?如果能的话,世界各国就不需要发展军事力量了,谈判也是需要本钱的。如今的国际社会,依然遵循丛林法则,只有相互制衡,才能真正迎来和平。

以目前情况来看,巴勒斯坦很难有制衡以色列的国力,所以巴以冲突是个死局,没有哪个强者会带着诚意去和弱者谈判。

随着美国、俄罗斯、欧盟、伊朗等势力介入巴以冲突,中东地区或许将会成为第二个俄乌战场,无论是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其实都是大国博弈的棋子,人们只会关心战争结果和伤亡数字,有谁会真正在意背后那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呢?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对于巴勒斯坦人民的遭遇我们最能感同身受。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大国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