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向来是一个不徇私情的人,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国家主席就给亲戚朋友特殊照顾,但唯有两个人是例外。
对于这两个人,毛主席不仅自己挂念不已,还让儿女替自己对他们多加照顾,甚至为其破例请求地方政府代为关照。
那么,这两个人究竟是谁呢?又凭什么让毛主席如此看重?其实,他们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在老家的两个堂弟。
在1976年九月初的一天,中央办公厅突然给李敏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人说会有一辆汽车来接李敏去中南海探望毛主席。对此,李敏当然是十分乐意的,但她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心里反而隐隐有了不好的感觉。
这并不难猜,彼时的毛主席身体情况很差,已经几次闯过鬼门关,因而这个时候中办突然表示要接李敏去看望毛主席,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当汽车驶进新华门,李敏快步来到了菊香书屋,而她随后就看到了病榻上的毛主席。
李敏几乎不忍直视,因为曾经高大伟岸的父亲此时已经极度地衰老和虚弱,像一棵枯萎的松树般横卧着。
在看到女儿的那一刻,毛主席的眼里才闪烁起了光芒,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娇娇,你来看我了!”
李敏的小名叫“娇娇”,她在延安出生后毛主席给她起了这个名字,一定意义上“毛娇娇”才是她的本名。
所以听到这一声,李敏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的眼眶里噙满了泪珠,然后轻轻喊出一句:“爸爸!”说着,李敏就快步上前,牢牢抓住毛主席那双大手。
毛主席有些责怪地问李敏:“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呀?”此时,李敏只是一个劲地哭,她始终没有说出一个字。并不是她不想说,而是话有千端,她没法说。
一会儿后,毛主席再次开口,他问:“你今年多大了?”
李敏回答:“三十九了。”
毛主席却摇头:“不,你今年三十八!”
李敏是1936年出生在延安,所以在当年年纪到不了三十九,这一点即便是她本人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沉疴之中的毛主席却清晰地记得,足见他对女儿的爱是多么深沉。
父女二人在当天除了互诉衷肠外,毛主席也再次向李敏强调了两件事,这其中一件就是要她多回老家看看,要多照顾老家的两位叔叔。至于最后一件,毛主席当时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并轻声呢喃了一句。
李敏并没有听清,一旁的张玉凤也摇着头表示自己没听懂。不等李敏询问,毛主席不再说话,他无力地闭上了双眼。李敏知道,父亲这是累了,于是也就不再追问。
在为父亲掩好被子后,李敏走出了房间,她不会想到自己这次踏出父亲的房门,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父亲了。当月九号凌晨,毛主席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八十三年的壮阔人生。
在失去父亲后,李敏一直没有缓过这个劲,她久久沉浸在悲伤中。而在悲伤之外,李敏也牢记着父亲最后的嘱托,这后一件她一直没有搞懂是什么意思也就不提了,而前一件回乡探亲的事情她一直放在心上,只等一个合适的时间。
事实上,这并不是毛主席第一次要李敏回乡探亲,早在六十年代初李敏就回过一次老家为祖父母扫墓。而几年后,李敏再一次路过长沙,她本想回韶山看看,但最终因为行程有变而没能成行。
为了这件事,毛主席还责骂了李敏,他老人家当时是这样说的:“你叔叔连饭都吃不上了,你都到长沙了怎么能不去看他呢?”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故乡的两位亲人是十分挂念的,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
在这里或许有人会好奇,毛主席的两个弟弟早年追随他闹革命,毛泽覃牺牲在了湘赣边区,毛泽民牺牲在了新疆,又哪来的两个“叔叔”呢?其实毛主席口中的“叔叔”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堂弟毛泽荣和毛泽连。
在韶山毛氏的“泽”字辈中,毛主席排行老三,而他下面还有好些个弟弟和堂弟,他们原本管毛主席叫“三哥”,后来也叫“主席三哥”。而在一众兄弟中,排行老五的毛泽荣和排行老九的毛泽连两兄弟是最佩服“主席三哥”的。
当年毛主席回韶山搞农民运动,不仅同族中的其他兄弟跟着毛主席一起起事,就连只有十来岁的毛泽荣和毛泽连也闹着要加入农民协会。
但他们毕竟太小了,毛主席出于怜爱,仅仅让他们加入了儿童团,帮着做一些站岗放哨和传递情报的工作。
得到了三哥的肯定,这两个小鬼别提多兴奋了,他们在后来的时间里每天都尽职尽责地做着事情,是十分称职的小战士。
尤其是毛泽连,他后面不仅掩护过毛主席逃离军阀赵恒锡的追捕,包括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也是在他的帮助下脱离险境的。
可令人惋惜的是,正是在引开追兵的过程中,毛泽连的眼睛被树枝戳伤,由于没有及时治疗,从此他的右眼就失明了。
因为落下了残疾,毛泽连后来也就没法参军了,一辈子都留在了韶山冲,当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并且日子过得很苦。
毛泽荣的情况也没有好多少,后来大革命失败,他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抓捕而逃到了洞庭湖附近藏匿,这一去就是小十年。
一直等到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也展开了第二次合作,以往的犯人不再被追究,监狱里的革命志士也纷纷被释放,毛泽荣这才得以回家。
可是毛泽荣回到家一看,不仅家里的地没了,就连房子也被卖了,可以说物是人非。无家可归的毛泽荣只好跑到外祖父家中寄宿,此后也是靠着种地和帮工艰难度日。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不仅鬼子被打跑了,就连蒋介石也要被打败了,解放军开进了湖南,毛主席的老家和平解放。
由于乡村的信息十分闭塞,生活在老家的毛泽荣两兄弟一不知道外面的局势,二不知道三哥的下落。要不是部队的人找上门来,他们谁也不敢相信如今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就是自己的三哥。
前来韶山为毛主席访亲的是四野的官兵,而因为毛泽荣寄宿在十几公里外的外祖父家,所以解放军仅仅找到了毛泽连,并安排其前往北京与毛主席见面。
尽管多年未见,但毛主席还是一下子认出了自己的堂弟,并因为见到了家乡人而十分高兴。
随后的日子里,毛主席不仅和堂弟一起团聚,还为他治病。哪怕最后毛泽连要回去,毛主席也赠送了不少东西,包括三百元的生活费。
1949年是毛泽连第一次进京,但并非是最后一次。事实上,直到毛主席去世,毛泽连一共十一次进京,是毛家亲戚中进京次数最多的人,可见毛主席对他的重视。相比之下,毛主席似乎对五弟毛泽荣“冷淡”得多,好几年过去了也不见邀请他见面。
其实,毛主席并没有忘记毛泽荣,他在与毛泽连的初次见面中就打听过毛泽荣的近况,而在得知五弟的生活也不如意后,他立即给毛泽荣写了一封信问候,并让毛泽连给他捎回去一件皮衣料。
收到毛主席的礼物,毛泽荣非常高兴,心想三哥总归是没有忘记他。可毛泽荣并不满足于此,他也很想像毛泽连一样去北京当面见见三哥,但却一直没有收到邀请,这一度让他心里有些不平衡。
于是在1953年,毛泽荣专门给毛主席寄去了一大堆家乡的特产,有腊鱼、腊肉、茶叶等等,并附上一封信,信的末尾说他想当面感谢主席三哥这几年对他的照顾,其实也是委婉地说明了自己想去北京的意思。
可让毛泽荣失望的是,毛主席回他的信中说:“信及食品均已收到,谢谢你。因你眼睛有病,路上行动恐有不便,似乎不必来北京看我。你有困难,可以相告,替你设法解决。”
毛主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不想让毛泽荣来,并不是不想见他,而是考虑到毛泽荣的眼睛不好,因为他得了白内障。
可毛泽荣不理解,自己的病还没到出不了门的地步,再说还可以找人陪同嘛。因而,此时的毛泽荣对主席的怨气到了最大,但他在外人面前还是说:“三哥说我眼睛不好,怕我不方便。”
让毛泽荣没想到的是,五个月以后他的侄子文九明登门来报,说是主席写信要他带毛泽荣去北京,毛主席在信中还特意交待:“如无路费可以找统战部同志帮忙,由我补发。”
此时的毛泽荣终于开心地笑了起来,嘴里也是念念有词:“三哥到底没有亏待我!三哥怎么会亏待我呢!怪我太小心眼了!”
不久后,毛泽荣也就启程北上。抵达北京之后,毛主席安排他住在了前门永安饭店,随后又在丰泽园接见了他。寒暄之时,毛主席也问到了毛泽荣的眼疾,并特意带他到同仁医院检查,对他关怀备至,这一切都让毛泽荣感到十分温暖。
也许是为了表示歉意,毛主席一再挽留毛泽荣,所以其在北京一直待到了阴历小年之后才回家。而回乡之后的毛泽荣,将他在北京的见闻一一说给家人和乡邻,这让他在众人面前赚足了面子,这个一生普通而劳苦的老农在这一刻充满了神采,让人为他感到高兴。
在那之后,不管是毛泽连还是毛泽荣,都和毛主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毛主席会按时给他们寄来生活费补贴家用,而他们也会时不时地给毛主席寄去家乡的特产。
另外,两个堂弟还会给毛主席写信报告家乡的情况,这让他们不仅仅是作为毛主席的亲人而存在,同时也对毛主席治国理政有着一定帮助。
由于深知堂弟们的日子苦,毛家两兄弟就成为了毛主席最牵挂的人。为了照顾其生活,毛主席每年都会从自己的稿费中分别拿出两百寄给兄弟二人。
考虑到自己总会力有不逮,毛主席一方面叮嘱两个女儿要多多帮助两个叔叔,另一方面还破格写信给湖南地方政府说:“我老了,请帮我多照顾九弟!”
终毛主席一生,这是他唯一一次为亲戚谋求公家的照顾。不过说起来,毛泽连的眼睛是因为参加革命才受伤的,公家对其有所照顾其实也合情合理。
至于既然已经委托了自己的儿女,为什么还要继续拜托政府帮忙,则是因为毛主席的儿女生活也不宽裕。
毛主席唯一活着的儿子就是毛岸青了,但他常年生病,照顾自己都是问题,何谈照顾别人。李敏和李讷身体倒是没多大问题,可她们的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尤其是李讷,她先是经历了离异,而后又是父亲去世,独自抚养儿子的她生活负担很重。相比起来,李敏反倒更能帮得上忙一些。
于是在1977年的一天,李敏偶然翻到了父亲在老家拍摄的一张旧照,然后她就想起了父亲的嘱托。在与丈夫商议后,李敏决定这就回老家看看。
抵达韶山后,李敏四处打听毛泽连家的地址,而当她真正站在堂叔家门口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因为堂叔家实在太破太穷了。
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迎面走了出来,而他的面容极为沧桑衰颓,一只眼睛还是坏的,李敏也因此立即就认出了堂叔。得知来人是毛主席的女儿后,毛泽连赶紧招呼他们进屋,另一边的婶婶则定要杀鸡款待。
坐在堂叔家的老旧椅子上,李敏几乎是含泪喝下了一碗鸡汤,并说这是她喝过最好喝的鸡汤。一整个下午,李敏都在听老人讲过去的事。
临走的时候,李敏塞给堂叔一百块钱,并说:“叔,婶,家里有事一定要跟我说。父亲不在了,但我还在,你们放心!”
在回长沙的路上,李敏一直在回想今天在堂叔家看到的景象,尤其是想到堂叔的模样,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是在这个时候,李敏才真正明白了父亲的心意。从那以后,李敏总是记挂着堂叔,一有机会总要做点什么。
也不止是李敏,李讷后来也回来过,她还在堂叔家住过一段时间。这种来往最终让亲情没有止步于上一辈,而是在下一代人中继续得以维持,也让毛主席的儿女把根种在了家乡。
毛主席的两个堂弟,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过着很艰苦的生活,但他们都是那么朴实和善良。当年毛主席闹革命,他们纷纷以实际行动进行了支持,还为此一个落下残疾,另一个无家可归,可谁都没有怨言。
后来得知三哥已经成为了国家主席,他们虽然都急切地想要见到毛主席,却都不曾提出什么要求,只是想与三哥团聚相会。
毛主席对他们也是非常挂怀,这才会一再照顾,并在自己身后将此事继续委托给女儿。这便是伟人家的亲情故事,虽然平淡却充满着滋味,值得后人去品鉴。
伟人好高
毛主席有情有义
感恩!有情有义!伟人千古!
致敬伟人!
一代伟人,大公无私,人民永远怀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