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遇到的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收入不足。就像那句名言说的一样:一切恐惧都来源于火力不足!

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有用的废话,有了钱就会消费,消费就会带动企业盈利,进而继续提高工资,形成正向循环。
问题在于:收入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
1,组织行为决定一切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溯一下这个收入的源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收入来自于别人的支出,这里面的支出主体,主要是居民、企业和政府。
政府的支出取决于政府的收入,而政府收入来源于企业税收和居民税收,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变相税收,比如关税、通胀等等。
我们居民的收入又来自哪里呢?一方面来自于居民的生产或者服务活动,比如养殖活动,或者是买卖。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组织的活动,承担分工的一个部分,这部分收入也叫工资。
所以,基本上人类的所有收入,都要归结于企业/组织行为。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深化,个体与组织的效率差距巨大。至于一些个体行为,比如小摊贩或者小说家,更多是依附关系,不起决定性作用。
2,组织行为的目标
组织即由若干个人或群体所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它包含三层意思:
(1)组织必须是以人为中心,把人、财、物合理配合为一体,并保持相对稳定而形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2)组织必须具有为本组织全体成员所认可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3)组织必须保持一个明确的边界,以区别于其他组织和外部环境。上述三条,是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我们今天的文章中,重点要谈到的就是组织的目标,这涉及到最终的结局。
一般来说,组织行为的目标有两类:
第一类是生产活动,它们生产真正的产品,这类产品也可以细分为两类:
其一是消费性商品,比如衣食住行,它既包括最终商品,包括从原材料到零部件的整个产业链,成本的影响力较高。
其二是生产性工具,比如手机,它们的作用是为了更好的生产消费类商品,或者为服务业提供辅助,功能性的突破往往很关键。
不过2者的界限不是很严格,甚至可以相互转换。
第二类是辅助活动,基本上辅助活动大部分都是从事信息采集、生产与分发活动。
比如,教育行业,本质上也是在做信息的传播与复制工作。又比如,互联网行业。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信息的极端重要性,社会财富的增长取决于社会的分工,而分工的前提是交易,而交易的好坏与否,取决于实物运输成本的高低和信息成本的高低。
当信息和运输的问题解决了,分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财富的增长也会顺其自然。那么,决定我们最终财富,也就是收入水平的是什么呢?
其一,生产性工具与消费性商品之间的比重关系,比如,过去2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多,生产性工具投资在支出中占比较高,用于消费性支出的收入就少了。
其二,生产活动所创造价值的多寡,比如,有人生产手机,有人生产打火机,价值截然不同。那么,如何衡量生产活动的价值多寡呢?
3,生产力:有差别的人类劳动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说法,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我们要知道,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需要进行交换。
那么,交换中,如何衡量劳动的差异呢?这里就用到了无差别人类老哦东,本质上来说,正因为劳动有差别,我们才需要无差别人类劳动这个度量。
那,什么叫做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呢?什么又叫做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呢?比如,我们有人做搬运工作,有人拧钢筋,都是体力劳动,付出的劳动都差不多;有人做保安看大门,有人做保洁,本质上都差不多。
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脑力劳动是积累型的,通常价值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长,但体力劳动者的价值会在中年之后,逐步下降。
比如,巴菲特工作一小时,他的价值远超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因为巴菲特的投资决策的形成,不仅建立在他长达几十年的高强度学习上,也建立在其几十年投资经验之上。
而这些,都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按照我们投资界的说法,巴菲特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护城河,别人无法超越。既然如此,根据供需法则,就会出现高溢价,供需缺口越大,价值越高。
所以,我们这里谈到的价值,某些时候又可以用供需缺口来衡量,某些东西,正因为供给有限,才有高溢价,比如英伟达的GPU。
4,科学技术的本质是试验
理论上来说,基本上所有的商品生产过程都是不同的原材料之间进行化学或者物理的组合。
简单一点的,比如我们常见的刀具,就是铁矿石冶炼之后,加入一些其他因子之后,进行捶打塑形的结果。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冶炼技术,要把铁矿石变成铁水,还要把普通的铁水变成具有某些特性的钢材,这里面每一步都需要具体的工艺和参数。
越是复杂的产品,工艺流程越多,参数越多,组合起来可能性越多。比如冶炼过程中,碳的比例、燃烧温度可能是关键的参数,如果碳的比例有10个级别,温度有10个级别,那么最终就有100种排列组合的可能性,我们需要试验100次,就能得到最终的结果。
但是,如果是生产芯片,可能需要镀铜、抛光、钻孔、镀膜、蚀刻、风干、切割等等几十个流程,如果每一个流程都有很多等级的参数,最终得到的参数组合将会是非常庞大的。10个流程,每一个都有10个参数等级,那么就有100亿种可能性。如果一个个试验,得试到猴年马月去。
所以,这就形成了对竞争对手的壁垒,如果一个组织通过前期的投资,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具有了供给的稀缺性,这个时候就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去,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这种组合密码或者叫做配方,就被叫做是知识产权,众多知识产权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科学技术。因此,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高低,通常代表了财富的多寡。
5,工程师红利
是不是发明了技术之后,就可以躺着睡大觉呢?
非也,当一个产品的技术被攻破以后,竞争对手就可以从产品的形态、颜色等等发现各种端倪,从而大大降低组合试验的次数。后来者就可以集中力量,以相对更少的成本,获得突破。当然,后来者的利润就没有那么丰厚了,这种技术的复杂程度,就决定了利润的多寡。
所以,技术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需要不断迭代,保持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说是一种试验产生知识产权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原材料,也可以形成一种壁垒。
阿斯麦的CEO曾经说过,哪怕把全套图纸送给你们,你们也造不出光刻机,这句话并不是一个虚言。知道怎么造,和能够造出来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鸿沟。
越是复杂的产品,其制造过程中,需要的高精尖人才越多。每一个工艺流程,都需要工一个个工程师来攻坚克难,哪怕参数确定了,只是维护这些基本流程,都需要比较高的文化水平。
恰好,中国就有这么多的工程师,同样水平的工程师,由于中国是规模化培育,成本相对较低,要求支付的工资也更低,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也叫工程师红利。
当然,除了“配方”(知识产权)和人才之外,原材料也是一种壁垒,光有技术并不一定可以,比如有的国家比如加拿大,掌握了大量的原材料,那么他们可以不必掌握那么多复杂的配方,也能够过的很舒坦,获得高收入。不过,这种事情,就得看天吃饭了,强求不得。
最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科技复杂度越来越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垄断科技,拥抱全球化是人类的必然方向,任何国家敢于逆势而行,在历史车轮面前,都必然是螳臂当车。
因而,我们需要坚定的进行对外开放,把国外的优秀人才引进来,利用比尔呢的优势,大家一起分工赚钱,把蛋糕做大,才能切更大的蛋糕。
小结
看清楚上面的基本流程,我们就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们把科技突破放在首要位置,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实现产业升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看懂了这些,也就理解为什么全国人民都支持华为,因为华为就是中国企业突破科技壁垒的尖刀,也是中国人未来获得持续高收入的基础,根本不是所谓的“宗教”信仰。
你可以不喜欢华为的产品,但你不能不支持华为的精神,这是一面旗帜,这是一座高峰,我们要自觉维护它的权威。不是因为我们盲目崇拜,而是我们要需要一个标杆,告诉整个社会:科技突破,重重有赏!
未来,也许是另一个华为成就了最终的科技高峰,但黄继光、雷锋、邱少云的精神,永远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