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白刃行式 2025-04-22 11:11:08

LPR降息落空!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4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10%,5年期以上LPR为3.60%,均与前期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LPR连续六个月“按兵不动”。

彭博发文称:中国货币政策刺激加码来得越迟,错过时机为经济提供及时支持,以应对贸易战冲击的风险就会越大。

每一次,经济出现一定调整的时候,都会有人鼓吹印钞刺激,去年某迅雷还鼓吹要加码50万亿的刺激政策。

1,单纯货币观点:美国行,我也行

货币与财政政策,可以对经济进行适度调节,这一点已经被市场证明。

特别是如今金融系统与经济体关联性越来越强,资产价格波动会严重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比如,当股票市场下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就会下跌,表现为资产负债率上升,居民消费欲望下降。而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企业利润摘,投资也会减少,由此就会导致通缩螺旋式下跌。

如果,这个时候,可以通过降息或者直接扩表的形式,提升资产价格,那么短期这种螺旋也就停止了。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就是这么干的,2020年疫情期间,美联储也是这么干的。

所以,很多国家产生了一种“美国行,我也行”的错觉,认为只要采取宽松的过程政策,就能解决经济问题。

这种单纯的货币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如果这种做法是对的,日本就不会失去30年,如果各种做法是对的,那么现在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应该是津巴布韦。

最近几年,在中国,也出现了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中央政府负债率很低,因此直接印钱就行了。

可实际上呢?中央政府负债率虽然低,但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可不低。另外,企业和居民的负债率也很高。

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政府部门加在一起,杠杆率也不低,接近290%。很多人单纯的认为,可以直接去对外发债,用别人的钱来干自己的事情,就像美国一样,对全世界发债。

其实,没那么简单,对外发人民币债券,会对外汇形成一定的冲击,而中国作为出口大国,汇率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认可度的问题,现在有钱买债的大多数发达国家,他们更加认可美元,流动性也更好。

说的好像想发债就能发一样,中国货币不能自由流动,这一条,就影响了在外发债的规模。现在看起来似乎很受欢迎,只是因为规模小,物以稀为贵,很多机构为了全球化配置分散风险而已。

最后,发债需要国家通过贸易逆差的形式对外输出人民币,但现在我们都是顺差,国际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很少,发的太多会导致人民币升值。

2,债务可以转移,但不会消失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所以可以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自己的财富以及未来的前景产生了误判,过度保守容易导致自我实现的风险。

假设大家都觉得一家公司要倒闭,结果股价暴跌,然后供应商担心收不到钱不再发货给他,客户害怕没有售后不敢买它的产品,银行不敢借钱,三人成虎,有可能真的把一家企业搞倒闭。

这一点,可以参考1929年大萧条。1929年之前,当时自由主义思潮泛滥,市场之手是万能的想法,在整个经济学界处于《圣经》般存在。

这一点,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因为凭借着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美国经济繁荣发展。1921-1929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从63.9点涨到了386点,最大涨幅471%!

1929年大萧条发生以后,美国政府也坚持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做任何干扰。背后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有一个无形大手,会让经济恢复正常。

结果,大萧条愈演愈烈,直到罗斯福上台以后,采纳了凯恩斯的政策方向,大肆进行政府干预,带领美国从大萧条的危机中恢复过来。

传统自由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明明政府作为一个社会参与集体分工,它却视而不见,将政府从分工体系中剔除,建立了一个空想主义的无政府自由主义。

但实际上,从分工的角度来看,政府是社会分工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他们有点像矛和盾的关系,资本会很短视,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适度的监管可以顾及社会公平与长期发展。

经过了1929年大萧条以后,市场再次认识到政府的作用,特别是苏联的崛起,让人们再次重视起政府在经济中担任的角色。

所以,在经济过度乐观,或者是过度低迷的时候,政府都会承担逆周期的角色。

比如,2007年,美联储主动连续加息,戳破泡沫。当危机发生以后,又主动买入资产,打破市场过度悲观的预期。

但是,随着政府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到,事情又开始进入进一个极端。

部分人士,将印钞当做是破解经济危机魔咒的万能药,一出问题就打针。

实际上,债务只会转移,从来不会消失。

社会支出主要以消费和投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当市场非常乐观的时候,就会疯狂的加杠杆,表现为需求旺盛,当市场非常悲观的时候,就会疯狂的去杠杆,表现为消费与投资低迷。

大家如何决策呢?本质上还是看各种的债务水平(资产负债率),当大家的债务水平很低的时候,不用刺激,消费和投资都会自动进行。

可是,当市场过度悲观的时候,资产价格大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左侧资产端大幅收缩,居民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自然就会收缩消费。

这个时候,政府的刺激行为,拉升股价,本质上就是用政府债务将居民债务替换过来。资产价格上涨,居民资产负债表优化,又开始消费了,经济就好了。

但,印钞也要适可而止,我们这里提到的是债务置换,而不是增加总债务。

因为过度的刺激会引发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以后就是资金出逃。除了扰乱经济秩序之外,没有其他好处。

政府刺激与管控的作用在于,平滑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以降低频繁剧烈调整带来的转换成本。

3,政府应该也必须扩张债务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企业和居民的债务比较多,地方政府的债务比较多,而中央政府的债务比较少。

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压制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所以,政府应该在不大幅增加社会总杠杆的情况下,扩张债务,置换居民和企业债务。

在居民端,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增加退税,增加事关未来的投资,比如减免学费,加大生育补贴。

但,我反对无差别的发钱,这等于没发钱,甚至于还不如不发。因为通胀对于底层的穷人更残忍,会进一步削弱底层的购买力。

当然,财政转移作用的速度会慢一点,因为财政刺激会挤压私人消费,但更具有持续性。

在企业端,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是减免高科技企业的税收,增加精准扶持,增加赚钱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中直接融资的比例,降低企业的杠杆。其一是加快资本市场建设,让有能力的企业上市,优胜劣汰。其二是建立国家资金,坚决托底股市,至少不能让估值过低,维持企业的造血能力,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让央行直接下场。

但,这里的难点在哪呢?

如何才能不增加宏观总杠杆率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切?

第一,要控制好信贷,可以降低信贷的成本,但不能过度放松信贷的门槛。不管是企业,还是居民,任何债务本质上到最后都是要还的,只是还款的人和还款的形式不一样罢了。

第二,要控制好股市融资规模,股市的融资门槛,也会影响到企业融资的规模。钱要花在刀刃上,要让真正有生产力的企业上市,而不是把股票拉高,让那些垃圾公司套现,这不是长久之道。

印钞不是万能的,但当前的经济结构下,适度的印钞是必要的,中央政府有必要,也应该加大负债,转移居民和企业负债,恢复消费与投资活力。但,这一切都需要以投资先进生产力为准绳,不管是财政的补贴也好,还是直接转移也罢,都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很多人觉得,中国好像很有钱,每年贸易逆差那么多,随便拿出来花一下,不就行了吗?(参考:《管中窥豹: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牛市》)

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咱们的钱早就花了,花哪儿去了呢?换成国家的基础设施了。

现在的我们就像一家刚投产没几年的新工厂一样,看财务报表里面,每年的净利润可能很不错,但现金流可能一般,因为厂房和设备的贷款周期比折旧周期短,赚了点钱都还银行了。

所以,钱并不趁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偿债压力就会随着债务规模的下降而下降,人们就会开始增加消费。

2 阅读:89

白刃行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