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感觉特朗普的关税战,有点不着调,明显偏离了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的基本常识: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
但,如果我们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我们更加能够理解,关税战的问题根源。
1,贝森特:美国制造业回流
美国财长最近的发言,也许能反映一些美国人的想法:
多年来,美国的中产阶级被一点点儿掏空。这不是夸张或者是政治表态,而是有真实数据支撑的。2004年来,来自中国的商品冲击了美国制造业,直到现在,工人群体都没缓过来。
如今的数据证实了很多美国人这些年来的直观感受。在精英阶层越来越富有的同时,美国广大中产家庭经历了:
✔平均寿命下降;✔地方经济崩溃;✔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失去信心。
财政部对此的回应是,一个6000亿美元的重新布局计划。特朗普的关税计划每年可以带来3000-6000亿美元的收入——主要来自外国生产商。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点:此前对中国征收20%的关税,仅使美国物价上涨0.7%(注:这个数据不知道他从哪来的)。如果按照10%的关税来测算,影响大概如下:
✔外国生产商自己承担约4%的成本;✔外币汇率变化吸收4%;✔美国消费者则承担约2%的一次性涨价。(注:这个就有点离谱了,考验人的智商了)
这些关税收入可以用于抵扣国内税收(注:收了关税,然后再减税)。
这个计划的目的,并不只是筹钱。真正的目标,是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把工厂搬回美国”,才是特朗普想要传达的核心意思。
一开始,关税收入会非常可观,但随着工厂逐步回流,会出现两个变化:
✔关税收入会减少;✔新增的工作机会和商业活动会带动国内税收的上涨。
这样一来,贸易逆差就会缩小,制造业重启,美国工人的工资将会真正提高。这背后代表着经济重心的转变:“华尔街这些年赚得够多了,现在该轮到普通老百姓了”。
贝森特回忆了2023年他亲眼看到的一个现实:
去欧洲旅行的美国人数量创下了纪录;与此同时,食品救助站排队人潮创下历史新高——不仅有无家可归者,还有很多正常工作的家庭。
贝森特感叹道:这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美国。
解决问题,并不是靠发福利。贝森特反对民主党那一套补偿失败者的做法:我不觉得底层50%的美国人是失败者,问题是整个体系没能照顾他们。
所以,贝森特的想法是,通过有策略的关税,把这个失灵的经济体系重新调整。他认为,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虽然计划推行的过程中,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美国的经济格局,将在未来4年内发生真正的变化。
2,问题的根源和根源的问题
根据贝森特的观点,2004年以来,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的确是一个事实,达利欧的研究中提供了一个数据,美国的贫富差距达到了2战以来的最大。

但是,在寻找原因的时候,贝森特把主要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他认为是中国人抢占了美国中产的工作,导致美国的中产阶级被一点点掏空。
现在,只要加上关税,就可以让工作重新回流到美国。听起来,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儿道理?其实,这里面的道道很有迷惑性,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有个叫美利坚的村子里面原来只有一个理发师,每次理发15块钱,一个月下来能有5000块钱的收入,日子过得很舒坦,是村子里面的“中产”,后来发现,隔壁东来村里面的一个理发师只要10块钱,所以,美利坚人,就都到隔壁村子去理发了,美利坚的理发店就倒闭了。
不过,理发店虽然倒了,但村里的小张比较聪明,学会了打铁的手艺,属于高精尖,并带着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发财,原来的理发师,没了收入,只能去干一些给小张家里倒马桶的活,一个月也能拿到4000块钱,可身份地位和生活水平,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感到非常愤怒。
这个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按照经济学原理,这个理发师应该到东来村继续从事自己擅长的理发行业,才是正道,也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方案。但实际上又不可能,因为理发师到东来村不习惯,方言都不一样。
美国的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鸠占鹊巢的故事。

2000年以来,美国的净移民大概在3000万人左右。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各国的精英,跑到美国去,将美国建设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如今来到8.28万美元。

但是,问题来了,像苹果、谷歌、微软这样高科技公司,收入的确很高,可是门槛也很高。需要非常聪明的人,才能从事这些行业。而一个群体中,聪明人的比例是有限的。不是说,一个人出生在美国,在美国受教育,他就比别人聪明,不是这个道理。这件事儿和教育无关,事关基因。
达利欧最近在被问到制造业回流的时候,他说:“我们的人口结构是这样的:大约1%的人极其聪明,他们上最好的学校,出来后创造‘独角兽’公司(而其中大约一半是外国人);然后还有10%的人也做得很好;但有60%的人口,阅读能力低于六年级水平,他们很难在现代制造业中成为有生产力的参与者。”
也就是说,其实美国大多数人他们现在拿到的工资,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能力。同样一个人,能力比不过一个普通的中国大学生,但他的收入水平可能是中国的好几倍。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拿着高于工作实际价值的高工资;但他们又是不幸运的,他根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所长的工作机会。说白了,他们不是真心热爱打螺丝,他们不满的是自己的工资没以前的购买力。
我记得在前面有一篇文章中这件事儿,这种现象就叫做光进不出,优胜不劣汰,剩下的毒素全部积累在身体里面,很容易把自己给憋死。
另外,过去40年美股持续上涨,进一步增加了这种分化,因为有钱人什么都不用干,只要持有股票就会越来越有钱,而穷人根本就没有闲钱买股票,也就别提从股票上涨中受益了。
所以,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无奈。
让制造业回流,根本行不通,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干,就算干了,也干不过别人,在成本上没有经济性。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或者说地球村的逻辑,应该让这批人把房子卖了,然后搬到中国来生活,去找一些他们能干的活。
就像在大城市里面,原来的部分土著,逐步跟不上城市化的发展,最后把房子卖了,到其他的小城市,过得也很舒坦。
但,显然,由于文化、语言等因素,人口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这些问题就会被持续积累下来,大家就会很不爽。为了安抚这些人,上面就使劲借钱,导致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对于有钱人来说,大不了最后移民,换个地方继续薅,无所谓,照样享福。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国是他们无法离开的地方。不管是痛苦与幸福,他们都得接着。
3,要钱,还是要命?
搞清楚这件事情的真相,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也就理解了特朗普政策的两大核心:反对移民与增加关税。
美国有贫富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是可以利用关税,就能够解决的,这是美国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内生性矛盾。
这种矛盾天然造成了美国内部的分裂,为了弥合这种裂缝,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只能加大财政开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人均成本会增加,中国的竞争又让美国过去的这种高利润无法持续。收入增速放缓,支出依旧,可不就是赤字吗?赤字到最后,就会演变成通胀,这就是发病的症状。

这个时候,按理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增加内部的财产再分配,把有钱人的钱拿来分一分给普通人,化解矛盾。其实,全球化过程中,美国人还是赚了不少钱的。
可是,要钱比要命还难。
当人们有了钱之后,经济就会向政治渗透,利用自己的经济影响力,去制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政策,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历来改革,对内动刀子都是非常危险的。
这个时候,对外动刀子,通常比较容易通过,没有太大的阻力。比如像特朗普这样,利用自己的强势贸易地位进行讹诈,试图获取一些利益。
现在这种情况,更加说明了发展中国家进行适度关税的必要性。如果真的全球0关税,各个国家都要向美国进口粮食和能源,美国一停,其他国家还不得要什么给什么?哪有什么还手之力。
但,美国的这一套关税政策,有点搞过头了,因为他不是一家独大,这就不好办了。实际上,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已经明摆着了,0关税也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加关税也没用。
不过,讹人这种事,还是可以干一干的。所以,我预测,这件事短期不会结束,也许有人上当,有枣没枣,先打两杆子,但也长久不了,因为贸易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美国需要全球化,而不是全球化需要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