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3年5月16日,乌克兰军方宣称使用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击落俄军KH-47“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作为全球首款实战型空射高超音速导弹,“匕首”以10马赫的极速和2000公里射程被视为“无法拦截”的武器。
这个事件,也为我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战略选择敲响了警钟——武统台湾,仅靠东风导弹的“饱和打击”或许并非万能之策。

俄罗斯自2017年部署“匕首”导弹以来,其10马赫的速度与核常兼备的特性被视为突破反导系统的利器。然而,2023年5月乌克兰的拦截声明却打破了这一神话。
乌方公布的“残骸”照片显示,被击落的“匕首”实为苏制БетАБ-500ШП混凝土破坏弹,与高超音速导弹特征不符。
尽管俄方未正面回应,但同年7月,乌克兰空军发言人承认无法拦截俄军3.5马赫的Kh-22巡航导弹,进一步削弱了其拦截“匕首”的可信度。

这场舆论战的背后,是西方对俄军事威慑力的消解企图,也是现代战争中信息操控的缩影。然而,无论真相如何,“匕首”事件揭示了一个事实:反导技术的进步正在挑战传统导弹优势,矛与盾的较量从未停歇。
中国东风系列导弹被誉为“国之重器”,涵盖近程到洲际打击能力。
例如,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可威慑航母,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覆盖全球。其远程精确打击和战略核威慑能力,成为台海局势中的关键筹码。

东风系列并非无懈可击,其依赖固定发射基地,易被卫星侦察锁定;其次,拦截技术的突破(如美国宙斯盾、日本“Aegis”)可能削弱突防效果。
俄乌冲突中,乌军通过分散部署和伪装战术,大幅降低俄导弹毁伤效率,这为台海提供了参考——台湾已部署40余座雷达站、上万枚防空导弹(含“爱国者”与“天弓”),形成立体防空网络。
更关键的是,导弹的物理局限不容忽视。以东风-17为例,其采用钱学森弹道,突防能力卓越,但战斗部装药量有限,对地下工事毁伤效果不足。
俄军攻击马里乌波尔钢铁厂时,导弹仅摧毁地表建筑,未能瓦解地下防御,凸显单一依赖导弹的战术短板。

若武统台湾,战场将远非“东风洗地”的简单场景。台湾地形复杂,山脉与城市交错,登陆作战需海陆空协同。台军近年强化地下机库、加固指挥所,并采购美制“鱼叉”反舰导弹,意图构建“刺猬防御”。
此外,美国的介入风险陡增。美军在亚太的航母战斗群、关岛基地及“岛链”部署,可能对中国形成牵制。尽管东风-26(射程4000公里)可覆盖关岛,但美军“分布式作战”理念正通过分散部署降低被集中打击的风险。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舆论与制裁,俄乌冲突中,西方对俄经济、科技的全方位围堵,提示中国需在军事行动中兼顾政治、经济与外交层面的连锁反应。

“匕首”事件的警示在于,高技术武器需与体系化作战结合。我国军事专家指出,未来台海战役或需分阶段推进。
首轮打击:东风导弹压制台军雷达、机场与指挥中枢,但需配合电子战与网络攻击瘫痪敌方信息系统;
登陆作战:两栖攻击舰与无人机集群协同,突破滩头防线,而非单纯依赖导弹开路;

持久控制:地面部队占领关键节点后,需应对巷战与游击抵抗,这对单兵装备与城市战训练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需加速发展多元武器系统。例如,高超音速无人机、隐形战机(如歼-20)与智能弹药可弥补导弹短板;反卫星武器与中段反导技术(如中国已试验成功的陆基中段拦截)则能削弱敌方防御体系。
“匕首”神话的破灭,本质是军事技术动态博弈的缩影。

对中国而言,东风导弹仍是台海威慑的核心,但绝非唯一选项。俄乌冲突证明,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胜负取决于情报、后勤、民意志等综合因素。
武统台湾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经济与外交的全局考验。
量多,爆力强,基本上可以了。
比威力,比射程,比精度,比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