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5年4月11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首都堪培拉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以“国家安全”和“战略资产”为由,再次向中国岚桥集团提出收回达尔文港的要求,并撂下狠话称:“若谈判无果,将采取强制征收措施”。
这一表态距离其首次公开索要港口仅隔一周时间,标志着中澳围绕这一港口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达尔文港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是距离亚洲最近的深水港,也是该国对华出口铁矿石、能源和农产品的重要枢纽。
2015年,中国岚桥集团以5.06亿澳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中标该港99年经营权,并承诺投资超2亿澳元(约8.8亿元人民币)用于港口扩建。
此后,港口吞吐量从签约前的340万吨激增至2024年的3000万吨,为当地创造30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中澳经贸合作的标杆项目。
然而,自2025年3月起,澳政府态度突变。北领地政府以“审查财务状况”为由向岚桥集团发函,要求提供商业机密数据,遭中方拒绝。

4月初,阿尔巴尼斯政府与反对党领袖达顿罕见达成一致,宣布无论5月3日大选结果如何,都将推进港口收回计划。
达尔文港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更因毗邻美军基地而备受关注。
距离港口仅数公里的军事基地驻扎着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并部署F-35战斗机及战略轰炸机。美国长期施压澳大利亚终止中企合作,认为港口可能成为“中国介入南海的跳板”。

2025年3月,美国财团贝莱德试图收购李嘉诚旗下全球港口资产未果后,美方进一步要求盟友配合其“航运霸权”战略,澳方此举被视为向美递上“投名状”。
澳大利亚大选临近,工党与反对党均将“收回港口”作为竞选筹码。阿尔巴尼斯政府此前因对美关税战“滑跪认输”引发舆论批评,转而以对华强硬转移矛盾。
反对党领袖达顿更扬言,若当选将“强制收购港口”。这种两党合谋的对华策略,既迎合国内反华情绪,又试图借“国家安全”议题凝聚选民共识。

3. 经济利益与战略焦虑
岚桥集团对港口的成功运营,使澳方既依赖其对华出口便利,又担忧中国在关键设施上的长期存在。
2023年,中澳贸易额达2300亿美元,其中澳对华出口占比68%。达尔文港的繁荣凸显了中澳经济深度绑定,但也加剧了澳方对“过度依赖”的警惕。
面对澳方步步紧逼,中方反应迅速且坚决。

4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以8字明确表态:“契约精神,不容践踏”,并强调任何单方面毁约行为都将面临法律后果。
法律层面,2015年租约明确规定,若澳方违约需支付至少4.2亿美元违约金,并承担国际仲裁风险。
岚桥集团已多次声明“无出售意向”,且港口运营完全遵守商业协议,未涉任何敏感活动。
澳方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的指控,被国际法律专家批评为“缺乏实证的泛化解读”。

战略层面,中方展现出维护海外利益的坚定决心。2025年初,中国科考船在澳南部海域活动、遵义舰编队赴澳附近演习等行动,被视为对澳军事挑衅的威慑。
此外,中方在巴拿马港口收购案中成功阻击美资介入的经验,也为应对达尔文港争端提供了参考。
这场争端不仅是商业纠纷,更是中澳战略互信的试金石。若澳方强行毁约,将面临严重代价。

中国是澳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对华出口占澳总出口额的32%。一旦中方限制矿产、农产品进口,澳经济将遭受重创。
澳大利亚长期以“法治国家”自居,但单方面撕毁长期合约可能引发外资撤离潮。
北领地政府已承认,港口收回计划导致多个国际基建项目暂停评估。

澳方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的策略,与其“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平衡政策背道而驰。若中澳关系再度恶化,其在亚太地区的角色将更加边缘化。
达尔文港事件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典型矛盾:经济利益与政治博弈的碰撞,契约精神与霸权逻辑的对峙。
中方以“契约精神”四字回应,既是对国际规则的捍卫,亦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
而澳方若执意充当美国战略棋子,终将验证中国古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场围绕港口的较量,或许正是国际秩序重构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