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5年4月11日,解放军结束为期三天的环台岛大规模联合演训后,美军印太司令部代表团紧急飞抵上海,试图通过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为局势降温。
这场谈判被外界视为中美在西太平洋战略博弈的缩影,而台海周边海空域的剑拔弩张,早已在2024年的一系列事件中埋下伏笔。

2024年2月14日,一艘大陆渔船在金门海域遭台“海巡署”船只冲撞侧翻,导致2人死亡、4人受伤。
台方初期推诿责任,称渔船“蛇形机动导致翻覆”,但在幸存渔民指认下改口承认冲撞,却拒绝道歉并扣留遗体,事件迅速升级为两岸执法权之争。
2月24日,大陆海监船“8029”首次抵近金门岛仅0.57海里(约1公里),台“海巡署”巡防艇全程尾随却未敢阻拦。

次日,大陆海警宣布启动厦金海域常态化巡航,并派出由退役军舰改装的海警船2202、2203编队,这些船只保留37毫米舰炮,吨位远超台方巡防艇。
至3月15日,大陆海警联合解放军展开“军警联动”,10架次战机与8艘军舰从台岛东西两侧包夹,台军紧急部署“雄风-3”反舰导弹应对,却暴露出对直升机等低空目标的防御短板。
此后,大陆海警以每月超30次的频率进入台方所谓“限制水域”,甚至多次“二进二出”金门周边,台“海巡署”从初期的“驱离”口号转为“平行监控”,实际默认了大陆的执法优势。

2024年7月,大陆海警在金门的常态化巡航已演变为战术预演。
台退役将领栗正杰指出,大陆舰船频繁现身料罗湾——金门补给线关键节点,实为“切断台岛与离岛联系”的演练。
同年10月,解放军首次公开“四面围岛”战术:20余艘军舰在台岛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展开封锁演练,搭配空军战机穿透所谓“防空识别区”。

台防务部门统计,解放军军机单月绕台架次突破百次,其中无人机集群侦察与电子干扰机配合,显著压缩台军反应时间。
美方对此反应矛盾,2024年11月,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在解放军演习期间绕道菲律宾南下,避开巴士海峡;驻日美军“华盛顿”号航母则全程未离港。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分析称,解放军通过“灰色地带”策略——以海警而非军队直接对峙——既避免冲突升级,又逐步瓦解台方实际控制。

然而,美军侦察机抵近南海、东海频率在2024年创下新高,全年达千余架次,核潜艇活动次数同比翻倍,显露出“既避战又施压”的双重心态。
2025年4月的中美上海会谈中,解放军代表直言要求美方停止“当面海空域危险行动”,但双方未达成实质性协议。
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此前内部评估称,解放军收台可能性“三年内增长300%”,这一判断基于两个趋势:一是大陆海警已实质性控制金门、马祖等离岛水域,台方补给线岌岌可危;二是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突破“第一岛链”,美军在台海冲突中的干预成本陡增。

德媒《慕尼黑信使报》曾指出,若解放军仅夺取金门等离岛,美国大概率不会军事介入。
这种“离岛试探”策略正被大陆活用:通过执法与军事联动,逐步压缩台方战略纵深,同时降低美方直接干预的合法性。
而美方试图通过“加装护栏”维系既有战略——既维持台海紧张以牵制中国,又避免擦枪走火——却在解放军的实战化演训中愈发力不从心。

从金门撞船事件到四面围台演练,大陆以“执法—军事”双线推进的策略,正在改写台海规则。
台当局所谓“限制水域”被事实性抹平,美军“威慑—避战”的矛盾姿态,则折射出西太平洋权力转移的不可逆。
正如解放军在谈判中强调的“不退不让”,当实力天平倾斜至临界点,任何外部干预终将让位于历史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