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5年4月2日,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特朗普签署了两项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中国加征34%的“对等关税”,使中国输美商品平均税率升至39%。
这一举措被美方称为“阻止他国剥削美国”的“经济自卫”,但实际效果却如同一颗投向全球贸易体系的深水炸弹。

仅仅5天后,特朗普再次升级威胁,称若中国未在4月8日前撤回反制措施,美国将从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50%的新关税。
若叠加此前累计税率,中国商品对美出口的综合关税将高达104%。然而,这一“极限施压”并未动摇中方立场。
4月8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所有美国输华商品加征34%关税,并启动稀土出口管制等精准反制措施。特朗普最终未等到中方的妥协电话,反而迎来了新一轮贸易战的全面升级。
这场关税博弈的根源,可追溯至特朗普对“美国优先”的偏执。

自2025年1月再次上任后,其政府已对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经济体挥舞关税大棒,而中国始终是其核心目标。
3月4日,美国率先对华加征20%关税,中方随即对美农产品、能源产品实施对等反制。至4月初,特朗普的“34%对等关税”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其战略误判: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分析指出,对华加税将使美国通胀率上升1.5个百分点,并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耶鲁大学数据显示,仅前期关税已使美国消费者年均负担增加3789美元,而中国输美商品多为美国难以替代的消费品,如电子产品、家具和服装,加税直接推高民生成本。
中国作为全球唯一全产业链国家,在稀土、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此次中方启动中重稀土出口管制,直击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命脉——美国80%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来源。
美国商界与民众的不满已形成反噬,4月初,全美爆发1300场反加税游行,华尔街三大股指单日跌幅超5%,恐慌指数飙升46%。共和党内部亦出现分裂,部分议员担忧关税政策加剧通胀并冲击中期选举选情。

面对美方施压,中方并未陷入被动应对,而是以法律和市场为武器,打出一套精准反制的“组合拳”。
4月4日,中国宣布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覆盖农产品、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以大豆为例,中国进口量已从美方主导转向巴西(占比70%),美农产品的滞销压力进一步加剧。
中重稀土是芯片、军工等产业的核心原料,中方此举直接威胁美国半导体和国防工业的供应链安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分析称,此举可能使美国相关产业成本上升30%。

中国商务部同步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并暂停6家企业输华资质。这些措施严格依据国内法和国际规则,被外界视为“以法律为盾、以市场为矛”的全球化治理新范式。
中方的反制不仅针对短期利益,更着眼于长期战略布局。通过扩大内需、开拓新兴市场(如“一带一路”合作)以及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中国正逐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经济韧性。
从2018年贸易战到2025年关税博弈,中美关系的冲突模式已从“试探性对抗”转向“系统性博弈”。,这场较量不仅是经济实力的比拼,更是全球化规则主导权的争夺。

历史经验表明,单边保护主义终将自食其果。1930年《斯姆特-霍利法案》曾使美国出口暴跌61%,加剧大萧条;而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恐将重蹈覆辙。
反观中国,其反制策略既依托于产业链掌控力,也受益于多元化的市场布局。
彭博社分析指出,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中,中间产品占比超60%,而美国对华依赖的消费品难以替代,这使得关税战的“耐受力天平”明显倾向中方。

当前,全球舆论已形成鲜明对比:国际社会批评美国“单边霸凌”,而中国则被视作“稳定锚”。
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洲企业“转向中国投资”,美国商界亦在关税阴影下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或将验证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规律:谁能尊重市场、顺应全球化,谁就能在历史的潮水中锚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