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个人在与楚、汉两国的战斗中,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面前,既然三人都是汉王朝的开山祖师,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提到了韩信,而没有提到萧何与张良呢?
第一立竿见影
首先要明确《史记》的结构:《史记》共130卷,分为:表10,书8,纪12,世家30,列传70。对此,司马迁曾在其《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过说明:罔罗天降世,王迹所立,元始天尊,共写了十二部,每一部都有规定。
就《史记》中仅有的一部自传而言,其“自传”与“王迹所兴”相对应,也就是上古时期的君王,这一点已十分清楚。至于门阀,则与“建功于世”相对应,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将两者视为同一概念。
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刘邦的心腹,刘邦自己也有过这样的评语:“计于帐内,决胜负,我不及子房;镇邦、安民、发俸禄、不断粮路,我自不及萧何;以千军万马而能打,以其所能打而能攻,以其人之所能及,我自不及韩信。是以三者,皆人杰也”,这三个方面都是刘邦建国的必经之路。
根据太史公的说法,我们可以将张良与萧何与韩信进行比较。
1、【张良】
张良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刘邦的谋士,不管是下邑之计,关中之战,还有为刘盈立下的汗马功劳,张良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所作所为对大汉的统治和稳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萧何传》
无论是在楚汉两国之间,还是在灭秦之战,萧何都是刘邦的靠山,即便是刘邦屡战屡败,因为萧何的存在,他能够在关中站稳脚跟,与其他国家相抗衡。大汉建国后,萧何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汉兴,我谨守律令,顺应民意,使大汉得以长盛不衰,这才有了大汉王朝的盛世。”
3、韩信
司马迁之所以将韩信列为自己的传记,是因为“楚迫我京索,而信则拔魏赵之兵,平燕之兵,以三国之兵,取两国之利,以除项籍。”“楚汉之争,韩信居功至伟,辅佐刘邦一统三秦,在刘邦最低谷的,他帮助燕国和齐国统一了楚汉两国,更是在最后关头,将项羽团团围住,协助刘邦取得了胜利。
第二,张良和萧何都是世袭的,唯独韩信不是
自从刘邦册封韩信为大将军后,他就再也没有得到过任何的爵位,直到公元203年,韩信带兵攻破了齐国,自称齐王,刘邦才不得不接受他这个汉王的身份。汉武帝五年,刘邦趁着楚人精疲力竭的时候,向项羽发起了一场突袭,结果又是一场惨烈的失败。刘邦在张良的提议下,许诺给韩信大片的封地,项羽战死后,刘邦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将韩信换到了新的职位上。
第三,韩信之死,以叛国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汉朝十年,陈豨果起兵,叛乱不断”。韩信为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最后却以叛国的名义被处死。 另外,《史记》虽然不是汉代方面的历史,但从它的前身《太史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里面充满了强烈的私人感情。按照司马迁对《春秋》的主观评价,将非君王的项羽与吕后纳入《春秋》;孔子无官无爵,而陈胜则以自己的名义称王称霸。在司马迁心目中,韩信不能“以德为本”,即使他是高祖的左膀右臂,也离“名门正派”还差得很远。
张是法系,萧是辅助,韩只是个刺客打野的,只能偷塔,所以上不了台面
什么,汉武帝五年,怎么历史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