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坐处茶半香出,妙用时水流花开。
宁静致远,方得始终,我是林方致。
“轻雷隐隐初惊蛰,鹁鸠鸣怒催春色。”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生命张力的时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春雷乍响,蛰虫惊走,草木抽芽,山河披绿。
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也是万物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茶自此开始。

古来茶谚有云:“惊蛰过,茶脱壳。”
对万物来说,惊蛰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于茶而言,惊蛰更是一个特殊的节气。
此时的风裹着湿润,雨带着温柔,
而杯中白茶,正悄然凝结着整个春天的清甜。
惊蛰三候·白茶三味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来大地回暖,可以看到桃花绽放,山野中、林子里飘散着桃花的气息。

二候鸧鹒鸣。
鸧鹒亦作仓庚,是黄鹂的别名,它们在树梢上发出婉转的叫声,来寻求伴侣。
三候鹰化为鸠。
鸠,即布谷鸟。惊蛰时,鸠鸟开始渐渐多了起来,鹰却很少能看到了。

古人对惊蛰的观察细致入微,以“桃始华、仓庚鸣、鹰化鸠”三候描绘物候变迁。而在福建福鼎、政和等白茶核心产区,茶树的生长节律与节气完美呼应,成就了白茶独有的“三时三味”。
初候|白毫银针初绽。
惊蛰前后,福鼎高山茶园里,茶树顶端萌出银针般的嫩芽,芽头披覆白毫,如覆初雪。此时采摘的“头采银针”,氨基酸含量极高,茶汤鲜如晨露,饮一口便是“春山可望”的意境。

二候|白牡丹含香待放。
一芽一二叶初展,形似蓓蕾的白牡丹进入黄金采摘期。其香清雅如兰,既有银针的毫香,又添几分清郁花香,恰似惊蛰雨后山野的层次感。
三候|老白茶与新火慢烹。
陈年白茶历经岁月沉淀,褪去青涩,药香枣香渐显。惊蛰时节乍暖还寒,煮一壶老白茶,看热气氤氲升腾,正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闲适。

惊蛰·惊鸿|宜品白牡丹
惊蛰阳气升腾,因暖生燥,人体易肝火旺盛应保持心平气和,忌妄动肝火,需清肝明目、镇定降压之茶。白茶不炒不揉的工艺,最大程度保留天然活性成分,茶多酚、黄酮类物质帮助清肝明目,化解春燥。
相较于其他茶类,白茶滋味清雅纯净,恰似惊蛰时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初春景致。惊蛰时节饮一杯白牡丹入喉,仿佛饮下整片山林的晨雾与溪涧。

白牡丹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品项,是中国福建省历史名茶。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白牡丹。
白牡丹采摘时鲜叶须白毫尽显,芽叶肥嫩,标准是春茶第一轮嫩梢的一芽二叶,芽与二叶的长度基本相等,且均满披白毛。

白牡丹制法特点不炒不揉,只经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萎凋是形成白牡丹品质的关键技术。在萎凋过程中,水分的变化形成白牡丹抱心形芽叶连枝的自然形态。
叶绿素的变化,胡萝卜素、叶黄素,以及后期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成有色物质综合,构成了白牡丹以绿色为主,夹有轻微黄、红色,衬以白毫的灰绿色,并显银亮色泽。

在长时间的萎凋过程中,蛋白质,形成具有鲜味的氨基酸,氨基酸贡献茶的香气和滋味。萎凋后期糖类积累,增进茶汤滋味,多酚类轻微氧化,减少茶汤涩味,增加醇和感,茶黄素、茶红素及其他黄、红色素生成,使茶汤呈现杏黄色。
这样的加工工艺,促成了白牡丹“清汤清叶”的品质与茶性温凉的特点。

白牡丹的功效
白牡丹茶性凉甘润,多毫富含茶氨酸,清肝火、平亢阳。惊蛰雷动肝气易亢,饮之滋阴降火,缓解目赤头痛。其黄酮类物质增强毛细血管韧性,预防春季过敏。
白牡丹是典型的“女人茶”,被誉为“茶中仙子”。春天多喝白牡丹,可以美白养颜、延缓衰老,其美容养颜功效越来越受现代时尚人士,特别都市女性的欢迎。

白牡丹茶黄酮含量高达2.025%,是所有茶类中最高的,黄酮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效果,能有效中和紫外线和环境污染所生成的活性自由基,一杯白牡丹茶叶的功效与作用等于12杯橙汁。
白牡丹茶有效杀菌消炎、抗病毒。白茶的杀菌抗病毒效果比绿茶强,具有许多疗效,白茶的上品白牡丹茶更是具有很强的杀菌抗病毒能力。

白牡丹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可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病,尤其是少年儿童更应该提倡多喝白茶,有利于保护眼睛,健康。
白牡丹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长期饮用白茶可以显著提高人体内脂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代谢,分解体内血液中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闹春时节,择一午后,用类玉的白瓷茶器,
冲泡白牡丹,茶如牡丹般盛开,
清香凝聚,茶入喉间,鲜醇清甜。
且惜惊蛰春,莫负白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