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前一周,商州城大街小巷到处挂着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香包、香囊、五线的手链、雄黄朱砂等等,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看得人眼花缭乱,节日的浓情气氛悄然而至,不由我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在我小的时候,过端午就是过年之后最开心最喜欢过的节日。那时候我就会有新衣服穿,五香链戴,还会有好吃的。一想起过去都是挺幸福的。那时虽然我并不知道端午节是咋回事,纪念谁,它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要吃粽子、油糕,还有五色线及香包的寓意,但我知道,这些东西,我一定会有的,很好玩,节日过的也很开心。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节日,它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隆重节日。至今具有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因为历史久远,很多的记载都模糊不清。也因此,端午节的由来是众说纷纭,而其中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纪念屈原。而端午节的习俗也因为时代的进步和推移,许多的传统习惯都已经不在延用了。端午节的来历,有着许多神奇般的传说,相传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到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楚国被秦国打败后,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据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老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候,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他们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流传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五月的三秦大地,端午节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黄瞪瞪亮莹莹的油菜堆集在场上,菜角里包裹的黑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场间满眼乌黑,在太阳的照耀下黝亮黝亮。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旬的麦穗,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的着金色麦浪,每年从五月份就开始312国道来往赶场的收割机连棉不断,田间割麦的人们,戴着一顶顶黄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穿梭于田埂之间,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动作娴熟飞快的挥舞着镰刀,他们虎跃龙腾,干的热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麦齐刷刷的躺倒在田地里,金灿灿的麦穗映衬在人们欢乐的笑脸上。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欢欣鼓舞丰收的喜悦,脸上平日里的愁绪也被褐黄色的麦香淡化,浅露出灿烂的笑意。世上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深处,任凭岁月的迁移,依然改变不了当初的模样,因为那里有父母一生的 影,却印在了儿时记忆的深处,在最温暖的时光中穿梭着,体现着。老人们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给孩子们系在手腕、脚腕上,还会挂上漂亮的小香囊,据说是辟邪驱毒的。端午节清晨,粽子已经岀锅,整个村庒院落飘着“粽子飘香夏意浓,红豆珍藏竹韵风。糯米仿如珍珠玉,红枣恰似夕阳红”的维美之香。自己心里油然而生岀一种朴素的思维,一缕纯洁的情感,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父亲清晨踩着露水的草地,在我家房后割艾草的背影,母亲打半夜起来炸油糕、做香包、做花花绳、包粽子的身影,我抓起带着露珠的艾叶闻了闻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和香喷喷的粽子,心里一股浓情的端午节全新展现在眼前。端午节,阵阵油糕粽飘香,艾叶辟邪插门窗,花花绳拴运气红,香包雄黄驱毒虫。小时候到了端午节,母亲总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叫我们过好节日,她会提前用红、黄、兰、黑、白等色的丝线合拧在一起,母亲说这是花花绳,用雄黄酒一浸泡,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手上、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花花绳都会离得远远的。一般都还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就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腕处,在衣服的袖窝处缝挂上亲手做的香包,母亲说戴上它能防止蚊虫叮咬,香包的香料都是母亲亲自选的小茴香、大茴香、花椒及上年的艾叶等香料,然后碾碎再缝在香包里面,那浓浓的清香味,沁人心脾、弥久留香,像从未走远。并在节前的晚上就和好了做油糕的面,备好红糖、青红丝,等我们起来时,热腾腾的油糕粽子,一碗清水四溢的鸡蛋汤就做好了,那种飘着葱花、香菜的蛋汤,至今想起来都让人馋嘴。小时候,每年端午节,母亲则在黎明的时候领着我去采割艾草,有一年,母亲叫我跟着他去割艾草,路上我问母亲为什么要起的这么早,今天要采割呀,母亲说今天割的艾草,草花未开香最浓,这个时候去因草上的露珠还在,采割的艾草因露水的浸润留香会更长久。还不时的给我讲了割艾草、挂艾草驱灾避难的传说,母亲说:从前,有个叫黄巢人,杀了好多人。有一天,他决定去屠杀一个村庄的人,但想起那个村子有个人曾救过他的命,于是,他来到这个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让他在自家门旁堆挂上一把艾蒿做标记,他回去告诉自己的手下,门口挂放艾蒿这家坚决不能杀,其余全杀。黄巢走后,这位好心的人,告诉了村子所有的人家在门旁堆放挂上一把艾蒿。待黄巢的人马来到后,看到村中家家门口都挂放着一把艾蒿,这些人看到以后便离开村子,村中人因此避过了血洗之祸。从那时候起,每年端五节的早晨,家家门口都放一把艾蒿,以驱灾避难。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书本书看到了这个传说,想那不识字的母亲讲起这些神话故事,一定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就像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再为无米吃不到粽子而发愁了。但我们似乎真正的缺失了什么,这种缺少随我们一路走来,一直在寻找着不灭的足迹。端午,是一种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固。已融入到五月初五粽飘香,颗颗红豆芦叶黄。糯米红枣更甘甜,屈原精神代代传。雄黄香包驱毒疫,民族复兴世无敌,门窗艾叶桂吉祥。祖国昌盛定辉煌的意景中。端午节,在我心目中,还是幼时那个早晨,暖阳照在了房子小小的窗户上,微微的细风摇曳着树枝,树上的喜鹊叽叽喳喳的叫着,还在梦醒之中、蒙蒙胧胧的时候,母亲用围腰布揣着一个煮熟的鸡蛋,给我说今天是端午节,孩子要吃鸡蛋,吃鸡蛋能长心,将来长大早日成家立业会过日子,并以吃鸡蛋的方式来加深孩子对父母感恩的记忆力,让孩子一定要懂得记住,孝敬父母之心不可丟失。有了屈原的传奇故事,才让我们铭记这个浓情的日子,既有对古文化的追溯,同时也承载着启迪后人的使命,感谢这个节日,让传承在我们人生中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永续绽放,更加的美丽。希望在每个端午节时,我们不要忘记亲情,亲人,忘却了真实的自己,情系粽香,粽香传情,世代永远。或许如此,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眼角中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浓情的端午节。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充满了祖先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着哪飘着浓浓的甜香味,我会有一种浓厚的节日情怀滋生于脑海里,印记在心中。记得小时候,村前有一条沟,叫河南沟,河南沟口路边有二亩地一块芦苇荡,每到初夏这块芦苇荡都会长满青青的芦苇。微风一吹来,苇叶便会发出沙沙的声响,摇摆的样子潇洒自如。那时我们时常会到苇丛中去玩耍,摘下一片苇叶,卷成一个喇叭型哨子,就会吹出嘹亮的声音。艾叶也是常见的草植物,沟坡、坎肩、渠边常常都有。艾叶有一种清香气味,有醒脑提神的特别功效。那时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到这里来采来芦苇叶,傍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是如何在母亲手中变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却又圆润的粽子。有时也帮母亲分马莲子整理洗胡叶,那时只是盼着粽子早早煮熟能多吃两个。长大一后才渐渐明白,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母亲的心境一样的细心、柔软,像充满希望的家庭一样和谐温馨,其乐融融,幸福安康。如今,母亲年事已高,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头发也白了,眼也昏花了许多。可她还是每年端午节会提前煮好粽子,叫我带进城里吃。我知道在母亲眼里我从未长大过,即便使我现在已经都退了休,她老人家还当我似孩子一样对待。看着粽子上缠绕的丝线,我觉得它也缠住了我的心,一棵敬仰、崇拜、孝敬父母之心,使我永恒不变。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让我铭记于心、牢记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