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春耕忙

伏生散文 2025-02-21 15:05:14

惊蛰刚过,黎明的曙光尚未完全驱散夜色的深沉,祁连山的褶皱间,第一场雨雪便如大自然派遣的温柔使者,淅淅沥沥地飘然而至。那雨夹雪交织的细密声响,恰似一首悠扬的序曲,丝丝缕缕地渗入大地。黑河两岸的冻土,在这温润的轻抚下,仿佛一位沉睡许久的老者,缓缓地苏醒过来。细碎的纹路悄然裂开,宛如岁月精心镌刻的掌纹,默默地诉说着这片土地历经的沧海桑田。

李德贵,这位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了大半辈子的老农,在晨曦初露之时,便来到了田间。他蹲在地头,神情专注得如同一位虔诚的信徒。手中紧握着一块板结的泥土,微微用力,褐色的碎末便从指缝间簌簌落下,恰似岁月的尘埃在指尖流逝。刹那间,时光的长河泛起了涟漪,他恍惚间听见,八百年前西夏屯田军的犁铧,正以同样的力度划开着同样质感的土地。那悠远的声响,仿佛从历史的深邃之处传来,穿越了漫长的时空隧道,在他的耳畔悠悠回荡,宛如一首古老而深沉的歌谣。

李德贵深知,自己肩头担负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宛如一座巍峨的大山压在心头。在清明之前,他必须完成三百亩玉米的播种工作。他的双手,粗糙而有力,那是岁月用刻刀精心雕琢而成的杰作。这双手,不仅承载着当下的辛勤劳作,更传承着家族数代人的农耕记忆,宛如一部厚重的家族史书,每一道纹路都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他的祖先,曾在这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地上,熟练地操纵着木耧车,摇出二十四道整齐的沟垄,那场景,就如同在柔软的丝绸上精心刺绣一般。每一道沟垄,都是对古老的《齐民要术》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是先辈们农耕智慧的璀璨结晶。

此时,土地像是从沉睡中渐渐苏醒的巨人,土壤的湿度悄然发生着变化。李德贵将手指插入泥土中,感受着那微微的湿润,仿佛触碰到了土地的脉搏。这种湿度的变化,让他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仿佛土地在轻声诉说着对他的欢迎。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特有的芬芳,那是一种混合着雨雪气息的清新味道,让他陶醉其中。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投向自家老屋。那扇陈旧的门后,挂着女儿给他买的棉衣,衣服上还粘着去年收获时遗漏的麦芒。这些麦芒,恰似某种倔强的、即将失传的象形文字,默默诉说着去岁的故事。李德贵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感慨,传统的农耕方式,在现代科技的强劲冲击下,正逐渐走向边缘,如同一位迟暮的英雄,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隐去身影,只留下一个孤独而落寞的背影。

此时,他仿佛看到了那把陪伴他多年的犁铧,木柄被汗水浸润得光滑如镜,刃口在岁月的磨砺下略显钝拙。它就像一位忠诚的老友,曾经与他一同在土地上辛勤耕耘,见证了无数个日出日落,经历了风风雨雨。还有那架木耧车,虽然早些年就被闲置在角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但它曾经在田野间奏响的播种乐章,依然在李德贵的记忆中清晰地回响。那每一次的摇动,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是大地与农人的深情对话,诉说着往昔的艰辛与希望,如同一首悠扬而动人的田园诗。

农药店里,刺眼的灯光毫无保留地倾泻而下,仿佛是现代科技那过于强烈的光芒。穿白大褂的女子,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宛如一朵缺乏生机的塑料花。她对着李德贵,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着“先玉335”的抗旱基因,那声音如同机器发出的单调轰鸣。她的手指,轻轻点着玻璃柜台下的塑料袋,里面装着的,就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的现代种子,仿佛它们是开启丰收之门的神奇钥匙。

而在柜台的一角,李德贵去年送来的紫麦种,正悄悄渗出淡青色的胚芽。这些小小的胚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们从上世纪延续至今,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和岁月的洗礼。在1960年那场可怕的饥荒中,这些古老的种子,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长出了饱满的麦穗,救活了半个村子的人。它们是生命的奇迹,是家族的珍宝,是岁月深处沉淀下来的希望之光,如同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然而如今,在转基因种子的强势围剿下,这些紫麦种,只能无奈地退守,成为后院里的点缀。它们曾经在广阔的田野上肆意生长,以顽强的姿态对抗着风雨,如今却只能在狭小的院子里,艰难地维持着生存,像是被时代遗忘的孤儿,在角落里默默坚守着最后的尊严,如同一首悲伤而凄凉的挽歌。

此时,日已至午,阳光变得炽热起来,土地的温度也随之升高。土壤中的水分开始加速蒸发,李德贵能明显感觉到土地的呼吸变得急促。这种变化,让他的心中涌起一丝不安,仿佛土地在向他诉说着对现代科技冲击的不适。

突然,一阵突突的声响打破了这份宁静,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隔壁村的王二柱新买的播种机,欢快地在田野间穿梭,宛如一位灵动的舞者。这台现代化的机器,精准地将包衣种子与复合肥填埋进土壤,它配备的GPS定位系统,让田垄笔直得如同计算机代码,整齐而有序,仿佛是现代科技在大地上绘制的严谨图谱。

播种机碾过的田埂旁,七岁的孙儿正玩得不亦乐乎。他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湿润的泥地上认真地画着房子。他一边画,一边嘴里念叨着“盖别墅”,稚嫩的声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可是,他并不知道,祖父记忆里的夯土墙,需要掺入骆驼刺和芦苇秆,才能坚固耐用。那是先辈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积累的智慧,是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生存密码,如同一本古老而珍贵的智慧之书。

这时,一架无人机嗡嗡地飞了过来,在田野上空喷洒着除草剂。细密的雾滴,如细雨般飘落,掠过孩子的头顶。李德贵目睹了这一幕,心中突然涌起一阵震撼,他不禁回想起《甘州府志》所记载的“春分祭先啬”仪式。在那个古老的仪式中,农人们虔诚地向神农牌位叩拜,祈求来年的丰收。正如《礼记·郊特牲》中所描述的蜡祭,人们在春分时节举行祭祀,以求索并聚合各种鬼神加以祭飨,其中以神农氏为蜡祭的主祭神,体现了对农业神的崇敬和对丰收的祈愿。他们是否预见过,曾经神圣的土地神龛,会被如今的化肥袋所取代?那曾经对土地和神灵的敬畏,在现代科技和物质的冲击下,渐渐变得淡薄,只留下模糊的影子在记忆中摇曳,如同一缕即将飘散的青烟。

在不远处的戈壁滩上,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耀眼的光芒,宛如一片不会结穗的金属稻田。光伏板旁,一座崭新的农耕器具陈列馆静静矗立。馆内,智能灌溉系统的水管与汉代陶罐并置在一起。管理员正在擦拭展柜的玻璃,他的身影在玻璃上形成倒影,与陶罐的影子重叠在一起,仿佛实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而GPS播种机在田间作业时,其轨迹被转化为ASCII艺术图案,与木耧车曾经留下的沟垄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数据与自然的文本互涉。

七十三岁的张兰香,身影略显佝偻,宛如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树,虽饱经沧桑却依然坚韧。她在自家后院的菜地里,趁着暮色,播种着韭菜。塑料大棚的钢架,在她的身影上投下了现代工业文明冷硬的阴影。但张兰香并不在意,她依然坚持用草木灰拌种的老法子。她常说,这样种出来的韭菜,叶子上带着“太阳的辣味”,那是最纯正的味道,是土地给予的独特馈赠,是岁月无法改变的坚守,如同一首古老而质朴的童谣。

在二十公里外的物流园里,张兰香的儿子正忙碌地工作着。他将成吨的乌江水稻装箱,激光打印机在包装盒上喷绘着“传统古法种植”的字样。然而,那刺鼻的墨粉味道,却掩盖了土壤原本的腥气。那原本充满生机的泥土气息,被现代工业的味道所掩盖,仿佛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让人在这看似繁荣的景象中,感受到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如同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透着悲凉的画卷。

暮色渐渐降临,劳作了一天的几个男人,聚在了村口的小卖部。他们手中拿着几瓶“丝路春”白酒,玻璃瓶上印着醒目的标签,瓶底沉淀着未过滤的荞麦壳。他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谈论着农事。谈论籽粒的饱满度时,就像谈论子女的高考分数一样,充满了关切和期待。计算每亩增产公斤数时,他们的手指关节粗大,如同古榆树根,那是岁月和劳作留下的深刻痕迹。他们的话语中,既有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也有对未来收成的担忧与憧憬,在这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时代,他们坚守着对土地的热爱,努力在变化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方向,如同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在波涛汹涌中奋力前行。

此时,张兰香坐在菜园边的小凳上,看着自己刚刚播种好的韭菜地,心中满是安宁。她想起了年轻时,和丈夫一起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日子。那时,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但每一份辛勤耕耘所带来的收获,都让他们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满足与喜悦。如今,丈夫已经去世,孩子们也都去了城里,但她依然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她觉得,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这片土地,承载着她的青春、爱情和回忆,是她灵魂的栖息之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对土地的热爱,都如同脚下的泥土一般,深沉而厚重,如同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她的心灵。

她摘下一片刚刚种下的韭菜叶,放入口中轻轻咀嚼,那熟悉的“太阳的辣味”在舌尖散开。她想起了小时候,母亲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种韭菜,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品尝着带着这种独特味道的菜肴。而如今,当她把这种味道分享给儿子时,儿子却尝不出其中的独特之处,这让她感到一丝失落。那曾经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似乎正逐渐淡去。

远处的田野里,土地在暮色中渐渐变得模糊,仿佛在沉睡。它的呼吸也变得平缓,像是在回味着一天的经历。张兰香看着这片土地,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它能继续滋养着这里的一切,让传统的农耕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下去。

夜幕完全降临,繁星如同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李德贵来到院子里,抬头仰望着星空。白天的种种经历,如同电影般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放映。他想起了清晨土地的苏醒,那是传统农耕的开始;想起了中午现代科技的冲击,那让他感到一丝迷茫;想起了傍晚与张兰香的交谈,那让他对传统的坚守更加坚定。

此时,土地在夜色中陷入了沉睡,它的呼吸变得微弱而均匀。李德贵仿佛能感受到土地在沉睡中的宁静,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他的思绪也逐渐平静下来,开始思考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着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深深眷恋。他想起了那架闲置在角落的木耧车,虽然它已经破旧不堪,但它曾经在田野间奏响的乐章,依然在他的记忆中回荡。他想起了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而如今,现代科技的浪潮汹涌而来,传统农耕方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他的目光落在了屋后新开出的荒地上,那里撒下了他的祖传麦种。他知道,这些种子可能不符合现代的种植规范,但他还是想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家族的记忆。那些种子,承载着先辈们的汗水与希望,是家族传承的血脉,在他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即使在现代科技的浪潮下,它们可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他依然选择让它们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因为那是他对家族、对土地的深深眷恋,是他无法割舍的情怀,如同一封跨越时空的家书,传递着家族的温暖与力量。

在这片土地上,器物、农事、人物,交织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画卷。它既有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也有对现代科技冲击的无奈与思考。每一粒种子,每一道田垄,都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传承。它是一首古老而又崭新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诉说着土地的故事,人的故事,以及时代的故事,让人在这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坚韧,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时代长卷。

在星空的映照下,李德贵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坚定。他知道,传统与现代并非完全对立,它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一种平衡。就像那智能灌溉系统的水管与汉代陶罐并置在一起,虽然看似冲突,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古今对话。他希望,未来的日子里,这片土地能够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依然保持着传统农耕的韵味,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