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听到很多爱调养的朋友都这样说:以前身体不好或因饿,现在身体不好或为吃。但或许只对了一半。
今天,看了一张老照片,一位面黄肌瘦的小伙啃着粗面馍馍,路过咖啡馆,一位女士犹豫要不要点第三杯奶茶。从看着心酸到看着“心酸”,恰好描绘出人类康健千年之变~从“食不裹腹”到“动能不足”的惊人逆转。
于农耕岁月生产力薄弱之时,百姓多因谷食匮乏导致正气存内不足。《金匮要略》记载的“虚劳病”,多显为“容颜憔悴,肢体倦怠”,这正是经久食养匮乏的典型症候。
有句话大家都知道,“脾胃为后天之本”。然于古籍医案中频现的中焦虚寒之疾,其本质实为长时饥饱无度所引致的脾胃运化失司。就像年久失修的水车,即便有水源也难灌溉良田。
当我们走进任何一家三甲医院,会发现候诊人群的病症呈现惊人共性:颈椎病、脂肪肝、代谢综合征...这些现代文明病背后,都站着四个字~“动能不足”。
智能产品普及的今天更凸显着《素问》中的八个字: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气为血之帅”,若身久陷“葛优躺”之态,犹宛溪涧淤塞,血气循行不畅,必招致百病萌生。
五行连环效应与“懒病”
自中医五行透看现代人“慵懒病”,尽显生制克伐的关系:
脾土失健:久坐伤肉(脾主肌肉),外食油腻太甚损脾阳,以致土德失运;
肝木抑郁:锻炼匮乏让肝气条达失序,形成郁木克土的恶性循环;
肾水寒凝:熬夜刷剧耗伤肾阳,腰者,肾之府,故腰痛屡见不鲜;
心火衰微:多因久居室内,以致心阳难振,继而遂生心悸、胸闷之候;
肺金不鸣:呼吸浅表使肺失宣降,免疫力弱则外邪易侵。
此五行失和的典型之征,名曰"五志过极,皆由火变",实则是能量代谢紊乱的连锁反应。
"懒病"的三大中医征象
气滞血瘀型:展现为容颜暗沉、月事瘀块、血脉曲张异象。
痰湿困脾型:常见体胖倦怠、舌苔厚腻。
阳虚寒凝型:手脚冰凉、畏寒喜暖。
"懒病"如何解决
动静有常: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适当做体力活或运动
饮食有节:遵循饮食以时,饥饱得中的原则,建议每餐保留七分饱
起居有常:践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辰之法,建立符合天道的作息规律
借用最近大火的电影哪吒2里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最好的医生,永远是我们体内生生不息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