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年朱镕基看完访谈后为何震怒:先把这局长免职,再查他的问题!

呱呱聊历史 2023-06-11 02:29:02

1998年3月,朱镕基同志出任国务院总理。

他担任国务院总理之后干的一件大事,就是精简撤并国务院所属部门。

从1982年至今,国务院机构改革一共实施过8次,而1998年的这次是“砍”部门最多的一次。

根据98版国务院机构设置方案,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精简到29个,一下子“砍”掉了超四分之一。

在1982年国务院机构第一次改革之前,国务院编制人员曾经多达5万人,一个部门的副部长竟有20多位。

到了1998年时,国务院的编制人员依然有32000多人,国家行政管理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4.7%增长到前一年的14.8%。

铁腕治政

在朱镕基的强势推进下,1998年度国务院机构改革一下子裁掉了15000多人,减少了200多个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减少近一半。

朱镕基最先“动刀”的就是国务院领导干部,其中,副总理从6位减到4位,国务委员从8位减到5位,国务院副秘书长从10位减到5位,因为他知道“如果国务院的机关人员没有减一半,各部门的人员也不会减”。

也只有这样的铁腕行政,才能让各部门,以及各部门下属的机关单位配合国务院的精简工作。

史载: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示范下,到2002年,政府各个层级的机构改革用4年时间全部完成。

这次精简之后全国撤销了一大批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性公司,结束了中国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设置专业经济部门管理经济的历史,基本上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既定目标。

与此同时,省级机关编制也差不多精简近半,市、县、乡各级编制精简了20%,全国精简行政编制110多万个,还清退了编外人员43万多名。

但是辩证哲学教育我们:任何事情都是有曲折,有反复的,到了2002年时,朱镕基同志和负责严控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的编制办团队开始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朱镕基在“两会”上

受一系列国内外政策利好的影响,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重回8%以上,2000年度的经济增速为8.5%,2001年度为8.3%,2002年的经济形势也非常不错,预计能达到9%以上。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包括各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关于“增加人手,提高薪资”的呼声开始抬头。

打比方说:因为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商贸部门就给上级打报告,说要求增加编制;维护社会治安,公安部门提出增加编制;整顿市场秩序,市场管理部门又要增加编制……

从1992年开始,朱镕基主管经济工作已有十年时间,他深知国家的经济底子薄,质量不高,因此浮夸之风万不可长,故而一直对于地方上的盲目乐观和随意扩张保持高压的态势。

他尖锐地发问:这些问题靠增加编制能解决得了吗?都挤进来吃“大锅饭”,不会把政府的财政冲垮吗?

2001年11月,朱镕基从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上看到了一个非常离谱的报道。

节目里说,位于河南省夏邑县的曹集乡,本来是一个财政收入垫底,年年负债的穷乡,可是在1999年却突然动工修建了一所富丽堂皇,宛如宫殿一般的乡政府。

当年的曹集乡政府大楼

乡政府占地近15亩,里面不仅有小桥流水,还有鸟语花香,主体大楼宛如城堡,又有点像皇宫,一共五层,坐北朝南,下面有36级台阶,每12级台阶两侧都有两个方型的休息平台,平台上有白色的石栏杆做装饰。

乡政府门口,“曹集乡人民政府”这几个烫金的大字洋溢着浓浓的铜臭味。

负责拍摄的记者进入大楼之后,简直被里面各种职务头衔耀花了眼:乡党委书记、副书记;乡长、副乡长;这个部长,那个主任,而且个个都是单间。

根据乡政府公布的数字:大楼的总造价为218万元。其中大楼163万元;车库27万元;花园12万元;大门8万元;路5万元;两个大钟3万元。

别看218万元不多,1998年时这个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共才180万元不到。这就奇了怪了,曹集乡到底哪来的这么多钱修建这种土豪式的办公楼的?

经调查发现,乡政府用私人的假项目以15000元/亩的价格违规收购群众土地,然后又以5-10万的高价倒卖给个人,并且巧立名目,向群众滥收各种费用300万元,建政府大楼的资金就是从此而来。

政府官员用上了豪华办公楼,但曹集乡的许多群众却还住在土坯房里,为自己今年的的种子钱、化肥钱而发愁。也难怪当地的群众说:“这个大楼不该盖,群众没有不骂的。”

因为拆了浪费,后来这个楼被涂成了白色的

朱镕基看到这一报道后目眦欲裂,立即批示省、市政府严肃查处这起贪腐分子、庸俗分子祸害群众的事件,最后乡党委书记被撤职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乡长被撤职留党察看。

处理结果通报到国务院之后朱镕基很不满意,批评说:我看了(这个结果)之后伤心不已,这件事得判刑的,党内警告哪能解决问题啊!

2001年夏天汛期之前,朱镕基总理专门到江西、湖南、湖北各省查看了长江大堤的加固情况。他最关心的就是:国家投了几百亿元,到底有没有实实在在地用在工程上?还有没有“豆腐渣”工程?

他看了工程质量以后觉得比较放心,结果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他就听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

《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一则专题报道,说长江里面盗采河沙的情况还很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不法商人把挖出来的河沙卖给建筑工地牟取暴利。

在长江河道上挖掘河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因为掏空河岸会严重影响大堤的安全,酿成决堤的惨祸,2001年上半年,国务院专门通过了禁止盗采河沙的条例,怎奈违法的收益实在太高,因此屡禁不止。

采挖一吨河沙的成本只有4-5元,顺江而下卖到上海就能卖出40-50元,一条船一小时就可以挖2000-3000吨河沙,10条船一天可以挖走上万吨的河沙,简直是“黄金滚滚”。

长江的非法采沙一直屡禁不止

《焦点访谈》记者采访了一条挖沙船的老板,这个老板还是个女的,记者问:“你们在这里采沙采了多久?”

女老板说:“我们一直在这里采。”记者又问:“那你们为什么前几天没有来呢?”

女老板心眼倒很实在,答:“因为总理来了。”

记者又问:“那为什么今天又来了?”

答案非常现实,也很真实:“因为总理走了。”

看了节目的朱镕基哭笑不得:盗采河沙的行为,水上公安可以管,水利局可以管,河道管理部门可以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也可以管。

他犀利质问:有这么多部门,这么多人在管这件事,那么大的一条船在那里盗采却都视而不见,这么多部门都在管什么?还要增加编制干什么?!

朱镕基同志视察防汛工程

朱镕基不喜欢听一些虚头巴脑的报告,他了解社会问题的渠道除了《焦点访谈》,还有《新闻30分》,以及一些内参资料。

在2001年《焦点访谈》曝光河北衡水“生猪注水”事件之后,这一次《新闻30分》又报道了山东聊城等地“活牛注水”的问题。

不法商贩把水管从牛鼻孔插到牛胃里给牛注水,一头600斤的牛可以注水120斤-150斤,宰杀之后牛肉能增重20斤左右,这都是赤裸裸的暴利!

因为活牛注水带来的利润实在太高,这种做法在当地非常流行,不少屠宰场出去的全是注水牛肉,更离谱的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这种明显的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居然视而不见,这些牛肉全都盖有“检验合格”的章。

朱镕基觉得很可笑又很荒唐,他毫不客气地批评道:

“这是增加编制能解决的吗?检验检疫部门的工作人员把印章都交给别人了,还要这些工作人员干什么,还要增加编制干嘛?我看有一个人就够了,就是只要一个局长,他把印章分给大家去盖不就可以了?”

继山东聊城的非法屠宰场和检验检疫部门之后,湖南邵阳隆回县的市场监管、质量检验部门也得到了朱镕基的“重点关照”。

被查获的假冒复合肥

朱镕基通过《焦点访谈》得知,隆回县里有一帮好吃懒做,坑蒙拐骗的不法分子,打着生产“复合肥”的旗号把一些乱七八糟的化学原料和垃圾掺杂在一起,再装进漂亮的包装袋就成了“高级复合肥料”,再卖给农民牟取暴利。

民以食为天,这可是祸国殃民的大事!经调查,这些骗子根本就没有合格的生产场地和生产设备,到底谁允许他们这么胡搞?

结果深扒后发现,隆回县的生产许可证居然是“明码标价”的,只要付给县里质监局3000元钱,就可以领到生产许可证,然后自己想“生产”什么就可以生产什么。

这样荒唐的事情令朱镕基大为震怒,他给时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打电话,让质检总局立即派一位副局长到隆回调查。

他特别强调:先把隆回县的质监局局长撤职,再查他的经济问题,这哪里是什么编制不够呢?这是吃着国家的“皇粮”,披着执法的外衣,干着坑害老百姓的事情!

经历过一系列事情之后,朱镕基同志确信: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各级政府部门把责任挑起来,把他们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否则,编制内人员再多也只会耽误正事。

朱镕基同志

因此,他对编制办的同志们说:

“我们要打破这个迷信,不能说要加强某项工作,就要增加编制……你们不要怕,过去你们把了关,得罪了人,我已给予表扬,今后你们还要继续努力,还要继续得罪人,特别是不能再刮增加编制的风,要顶住!”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朱镕基下这样大的决心一定要严控编制?

首先,体制内的收入确实比普通职工高一些,而且稳定也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不少人都想进体制吃财政饭。

他曾经听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说过这样一件事:原来国家规定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是1000元/月,结果有些小学却不要正式老师,反而请了三个代课老师,把工资平分给三个人,导致教师人数严重超编。

一开始朱镕基同志觉得很奇怪:学生人数又没有增加多少,为什么还要请这么多老师?

后来他明白了:原来有些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并不高,一年到头纯收益只有3000元不到,代课教师就算每个月只领330元,一年就有近4000元,那也比普通农民高得多!

乡村教师

正因如此,村里的干部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弄进教师队伍,还有许多人托关系走后门,也想挤进教师队伍。

只不过是聘请一个农村教师都有这么多复杂的问题,要是放开机关干部编制那还得了?

其次,机关编制人员多了,是不是要新建大楼,新修食堂,新购车辆,需要多少财政资金?

第三,机关里的人一多,是不是还得给原来就没事可做的和新进来的没事做的找点事做?

朱镕基同志大力精简政府机关编制,严控新增编制的背后,是他对国家发展与改革事业、对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利益的深刻考虑。

30 阅读:1111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