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党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受周恩来派遣到平汉线北段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工作。
此次,朱瑞肩负重任:
第一,以八路军代表的公开身份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统战工作;
第二,秘密地以北方局代表的身份,领导地方党和这个战区内国民党军队中我地下党的工作。
9 月下旬,朱瑞随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由邢台、邯郸撤退到河南省新乡,成立了八路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朱瑞任主任。
朱瑞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一些将领与我方关系比较友好,尤其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豫北师管区司令张轸等人,他们在北伐时曾与我党有过往来,所以,想在抗战中取得我党同志的帮助,借以增强其实力。
因此,朱瑞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同时抓紧对地下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为了给我党继续培养干部,朱瑞建议和推动豫北师管区司令张轸于 9 月在新乡办训练班。
张轸的目的是为了扩充他的实力,朱瑞则是为了培养革命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个训练班有两个队,一是军官队,培训国民党军队的中、下级军官;另一是学生队,他们大都是平、津、汴、洛以及大名、清丰一带的爱国青年学生,其中也有党员和“民先”队员,完全掌握在朱瑞领导之下,教职员多数是共产党党员。
在训练班中,进行了党的抗日主张、统一战线、游击战术和军队政治工作的教育,学员们提高了抗日的决心,也加深了对我党我军的敬仰和信任。
当年末,张轸所部被编为国民党补充第2师,不久改为第110师,仍由张轸任师长,南渡黄河,驻许昌、禹县,受集团军司令汤恩伯指挥。
于是,朱瑞将学生队一部分学员派进张轸部队,建立了党总支,书记为傅大章,委员有刘祖璋、杨润普等人。
为了直接领导和部署晋冀豫和敌后抗战,党中央还派周恩来亲自到山西与阎锡山谈判,促成了山西特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 年 10 月 29 日,北方局决定以平汉县省委为基础,吸收山西省委,正太路工委部分干部,建立以太行为依托的中共冀豫晋省委,李箐玉为书记,李雪峰委组织部长,徐子荣为宣传部长。
在党中央和北方局的领导下,省委在晋冀豫区内建立起晋中、冀晋、冀豫、太南和晋豫 5 个特委和省委办事处,并在各县建立起县委和县工委,建立了一批抗日民主政府,对参加抗日的国民党旧政权逐步进行了改造。
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之初,即有一个使命,那就是随同八路军第129师行动,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开始创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在冀豫晋省委成立前后,还存在一个与之类似的党委组织——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
1937年9月,沿平汉线南侵的日军占领了安阳后不久,朱瑞代表北方局在焦作成立了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书记为张萃中,聂真为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王卓如,薛迅为青妇部长,敖纪民任军事部长。
中共晋冀鲁豫省工委成立以后,重点着手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至 11 月,太原失守,华北战局大变化。
党中央指出:
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北方局也提出:
进一步动员最广大的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争取广大乡村成为游击战争根据地。
这就是 1937年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所确定“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正确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具体化。
朱瑞和省工委坚决奉行并积极地部署了工作,后来创立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和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就是这个部署的一部分。
张轸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12月,张轸部队渡黄河南下后,朱瑞又将豫北师管区训练班移到晋城,改为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继续招收学员进行培训,前后共办了 5 期,有千余名进步青年从此踏上了革命征途。
年底,由于日军的节节进逼,山西处在了抗日的最前线。山西党组织在党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利用牺盟会的名义进行紧急动员。
在此前后,为了加紧应战和实战动员,加强边境地区的工作,省牺盟总会决定在大同、平定、晋城和运城成立 4 个牺盟中心区。该组织实际上部分承担了敌后政权功能。
在牺盟会的积极宣传发动下,晋冀豫地区,尤其是晋东南一带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上层到下层,从城镇到农村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38年2月12 日,冀豫晋省委召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书记李雪峰、组织部长何英才、宣传部长徐子荣、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和秘书关山复等同志。
会议就组织游击队、各根据地的建设等工作进行了研究。为了加强党的领导,省委几位负责同志对 5 个特委和直属县的工作进行了分工:
晋东、晋东南由徐子荣分管;冀晋、冀西由李雪峰分管;辽县、晋中由何英才分管;统一战线工作由书记抓;友军及友军的统战工作由宋任穷分管。
此后不久,冀豫晋省委再次召开会议,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和省委书记李雪峰、组织部长何英才、宣传部长徐子荣,秘书长吴作民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针对我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移动后的形势,就建立晋豫根据地,加强平顺、陕川、林县以及黎城和武乡中心点的建设等请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省委机关组织机构、中心县委工作、各级干部的调动与处分以及严格报告统计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
同时,省委还研究了创建根据地的问题,为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道路。
当时,刚刚抵达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邓小平,对晋冀豫的党组织建设非常关心。
2 月 20 日,邓小平就与第一二九师参谋长倪志亮和冀豫晋省委负责人李雪峰、何英才、吴作民等一起召开了省委会议,就根据地的武装、政权、群众三大问题进行研究,作出相应的决定。
在邓小平的帮助下,冀豫晋省委首先健全了省委机关,使之成为了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
接着,邓小平又立刻指导组建了中共晋冀边特委、冀豫边特委、晋东南特委、晋豫边特委和太岳等党组织,极大地增强了地方党的领导,使冀豫晋地区我党人数大大增加。
1938 年 2 月,焦作、新乡相继被日军占领。在这里活动的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主任朱瑞,副主任唐天际,以及直鲁豫边省工委书记王卓如、组织部长聂真、青年妇女部长薛讯、军事部长高锦民等人向山西晋城转移。
山西阳城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以后又来到阳城,这里地处晋豫两省结合部,居太岳、中条、王屋山之间,境内崇山峻岭,尤以南部山区最为险峻,层峦叠嶂,是通往中原和陕西的一条险道,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以此为中心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一是可以依托深山老林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作为抗击日军的一个支点;二是可以同太行和豫北的部队相互策应,保持八路军在战略上的主动地位;三是可以支援中条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
同时,阳城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上多次发生革命斗争,群众基础好。中共阳城县组织成立之后,开展了大量的活动,虽然多次遭到失败,但在群众中已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
在晋城时,朱瑞抽调了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及由张轸部队撤回来的师管区训练班学生队的学员共 30 余人随行,这批青年学生成为晋豫边游击队的第一批干部。
2 月末,朱瑞一行在阳城立足未稳,日军接踵来犯,他们同阳城县政府、警察局及县自卫队一起撤出县城,转移到横河、下寺坪。
3 月 5 日,朱瑞致电党中央张闻天、毛泽东及党中央北方局刘少奇、杨尚昆等,将晋豫边的形势及建立根据地的部署作了汇报。
次日,毛泽东复电:
“部署甚妥”,“晋豫边甚重要,望有计划地布置沁水、翼城、曲沃、垣曲、济源、博爱、晋城地区之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在西北两面之行动”。
并指出,为了搞好统一战线工作:
“应令阳城李县长(即李敏之)将布置 7 个县游击战争及自任晋豫边游击司令计划,派人绕送至吉县报告阎主任(指阎锡山),求其委任,并接济枪支、子弹、经费”。
3 月下旬,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朱瑞在阳城县横河镇下寺坪村召开了有直鲁豫边省工委负责人以及唐天际、李敏之等参加的联席会议。
会议决定,撤销直鲁豫边省工委以及曲沃特委、河东特委、豫北特委,成立晋豫特委。
晋豫特委下属阳城、晋城、沁水、翼城、曲沃、绛县、夏县、平陆、芮城、虞乡、垣曲、运城、安邑、闻喜、济源、沁阳、孟县等 17 个县。
晋豫特委成立后,以阳城人民武装自卫队和县公安武装的 300 人枪为基础,组建了晋豫边游击纵队,李敏之任司令,张月川任副司令、王兴让任政治代表。
下设 3 个支队,第一支队长张月川,第二支队长朱生荣,第三支队为豫北地方武装。
这支武装成立后,统一佩带“敏”字臂章,游击区域为沁水、翼城、垣曲、济源、博爱和晋城之间地带。不久,发展至 1000 多人,成为晋豫边一支抗日的主要力量。
4 月,经冀豫晋省委批准,党的晋豫特委正式成立,聂真任书记,薛迅任组织部长,李哲人任宣传部长,高锦民任军事部长,嘉康杰、阎子祥、温建平、方升普和唐天际等为委员。
晋豫特委隶属于冀豫晋省委,它的成立标志着晋冀豫地区统一的党的领导机构正式建立,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随后,游击队离开横河,开抵济源县邵原镇,28 日,在黄楝树村召开大会,宣布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正式成立。
1938 年 5 月 4 日,党中央向八路军第129师政委邓小平、北方局驻省委代表朱瑞、省委书记李雪峰并朱德、彭德怀发出了《关于在粉碎敌人九路进攻后晋东南工作问题的指示》,提出:
“目前的中心工作,应是从事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此后,省委机关靠拢了驻在沁水县的八路军总部,与八路军总部协调部署,配合工作。
省委在八路军总部的指导下,同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第三行政主任公署、戎子和领导的山西第五行政主任公署、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等政权机构相配合,迅速发展共产党组织。
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得到发展之后,它开始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带动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首先,根据地党组织认真抓恢复、整理与接受各地党组织的工作。4 月,恢复了由于日军进攻而中断了的豫北地区党的关系。至 6 月底,先后接通和建立了多个中心县委的工作,党员10000 人以上,成为当地最大的党组织。
其次,迅速建立抗日武装,巩固和扩大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当年 10 月,八路军总部和晋冀豫省委在潞城县故县村召开了“主干会议”,决定特委所属的基干游击队一律改为支队。
随后,晋豫边游击队改称为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以唐天际为司令员,简称为“唐支队”。
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员的唐天际(二排右一)
“唐支队”支队诞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抗日武装,在扩军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地方党的领导和支持。
部队组建时,没有老部队做基础,晋豫特委决定从阳城县武装中抽调了一部分人、枪作为基础。
以后,各地方党委陆续不断地输送兵员,特别是阳城、晋城、济源、沁阳等地方党委都曾多次成批地把青年工农和知识分子输送到支队中来。
有些地方党的负责人亲率部队参军,例如,济源县委书记杨伯笙就是第一批率领杜八联的武装,偕同由张敢陈率领的金六联的武装参军。
地方党组织也不断地输送当地青年,使这支武装从兵员构成上,真正成为晋豫边人民的子弟兵,他们有的变卖家产、购买武器,还出现了不少兄弟姐妹集体参军的家庭,如冯精华、孙渊明、靳庭棠、杨慧如……
当时,晋豫特委所属一些县委、区委还建立了各种名目不一的、脱产或不脱产的抗日武装,一方面在当地开展游击战争,另一方面储备了支队的兵源。
二是红军干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扩军开始时,仅有唐天际、方升普、邹顺清三位,以后,陆续来了汪松渔、王在今、张宜龙、董家义、黄涛、罗德安……总共也不过 20 余人。
他们人数虽少,然而都有较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唐天际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是红军中的高级干部,具有较全面的建军、作战和创建根据地的经验。
这些红军干部在支队的成长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他们能够大胆团结、使用知识分子,实现了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结合的方针。
当时,支队中青年知识分子多,他们热情很高,但缺乏军事斗争的知识和经验。
在红军干部的带领下,他们迅速提高了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继承和发扬了我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革命传统。
另一方面,工农干部也积极地向知识分子学习文化。副司令员方升普甘当小学生努力学习,这位放牛娃出身的红军干部,文化知识有了较快的提高。
当时,支队没有供给保障,经费和一切军需品都没有固定来源,主要靠自力更生,否则无法生存,更谈不到发展。
红军干部都有国内战争时期的经验,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情况,组织和领导部队后勤机关开展自力更生。
他们带头进行筹粮筹款,解决衣食和经费开支;招收和训练卫生医务人员,建立医院,治疗伤病员;建立纺织厂、缝纫队、被服厂,生产土布、军衣、军鞋、子弹带、绑腿、手榴弹袋、毛巾;建立修械所,修理破旧枪支。
经过一两年的努力,支队发展很快,不包括各县委领导的兵力,支队很快拥有了 3000 多人。
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唐支队”,成为晋豫边党组织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的骨干,一些地方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日益也发展起来,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为了坚持敌后持久抗战,除了支队所属部队进行地方群众工作外,支队政治部专门派出的民运工作队和支队驻各地的办事处、留守处等单位都做地方工作,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宣传抗日救国,扩大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废除苛捐杂税;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改造基层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前;发展地方党员。
另外,支队的黄河剧团除在部队内进行工作外,还不时到地方上演出,宣传抗日,豫北成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