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挑战(一)

五色石文斋 2022-07-13 07:51:42

长期以来,“蔡伦发明造纸术”一说家喻户晓,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来自史学界占据重要地位的《后汉书》①。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接连爆出重磅考古发现,特别是“灞桥纸”的平地一声惊雷,让人们对这个命题重新思考,使“蔡伦造纸”说有了实质性拐点,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把蔡伦再一次推上历史的潮头浪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蔡伦热”。

蔡伦塑像

古道残纸

古丝绸之路埋藏着许多王朝秘史,也埋藏着许多时代记忆。

这是一个古代就有的“网络带”。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10多次,一铲一铲从土堆瓦砾中拨开岁月的线团,发掘出土多宗公元前西汉古纸的蛛丝马迹。这些古纸全是麻纸,大都分布在以古长安为起点的古丝路沿线,信息先后在全国各类诸如《考古》与《文物》栏目刊登或播出。包括:罗布淖(nào)尔纸、查科尔帖纸、灞桥纸、金关纸、中颜纸、马圈湾纸、象岗纸、放马滩纸、悬泉置纸、绵阳纸等。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遗址中发现一种古纸,长约10厘米、宽约4厘米,后毁于1937年战火。其年代为汉宣帝(前91~前49)时的文物,说明在蔡伦前160年左右已有纸。

——1942年,历史学家劳干(劳贞一)在甘肃查科尔帖的汉居延遗址发现一张带有7行50个字的植物纤维纸,无年号题款,但可推断上限时间在西汉昭、宣帝时期(前94~前49)。

——1957年,在西安灞桥发现一座西汉古墓,有一叠古纸,主要原料是大麻和少量苎(zhù)麻。该墓葬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

——1973、1974年,又有两片西汉纸在甘肃居延金关的汉代亭燧故址中发现,一片有400平方厘米大小,似粗草纸,含麻筋、线头和碎麻布块;另一片有103.5平方厘米大小,是用麻、线混合制成。

考古发现的各种西汉古纸

——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中颜村的西汉古建筑遗址中,出土3张古纸,长宽最大尺寸在7.2与6.8厘米之间,乳黄色,有韧性,断定此纸当为西汉宣帝前后的遗物。

—— 1979年在甘肃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麻纸,初步考证为西汉宣帝时期遗物。数量多、保存好、残存面积大,最大的一片面积为32×20平方厘米,纸质有粗细之分,纸色有黄白之别。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的西汉初年第二代南越(先秦时期百越部落中的一支)王墓中,在铜镜的衬物之间,有边长4×3厘米大小植物纤维的纸状物。和灞桥纸一样,都附着在铜镜上,其作用更多的可能是用于包裹器物。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了一张西汉文景时期(前187~前141)的纸画地图。残高5.6、宽2.6厘米,纸面光滑平整,是用细墨线条绘制,出土时严重残缺。该纸比灞桥纸尚早近半个世纪,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有图形的纸张。

——从1990年到1992年,又在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中发现24片汉代麻纸,其中4块书写有字,为王莽时期(9~20)的植物纤维纸,定为“王莽残纸”。

——1995年,在绵阳发掘出残片50×15厘米的西汉纸。

这些古纸的发现,现在虽已是“旧闻”,在当时却是连珠炮,个个是炸点。每一次都像弹弓射出的石子,狠狠地击中着我们的背脊,使我们不得不回头张望,没有理由说“NO”。

据有关专家讲,这些西汉古纸均为“浇纸法”或“浇造法”造纸,称“非蔡伦系造纸”或“蔡伦前纸”,我又称之“前蔡伦时代纸”。

蔡伦塑像

同时,20世纪60年代,朝鲜半岛一处古墓也发现带有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字样的纸张。这一信息文档,成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中国西汉民间造纸术外传得以破解的初始密码。

(《蔡伦纸话》选编四十四)

(文/沙鹭)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