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桑代克的猹
编辑|桑代克
在古罗马晚期的政治家中,皇帝弗拉维乌斯·克劳狄乌斯·尤利安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热爱希腊文化,试图恢复传统的罗马多神教,以对抗当时迅速发展的基督教浪潮,成为基督教在罗马合法化之后遇到的一个发展阻碍。
因此,他被称为“叛教者”。一直以来,在政治领域和宗教领域,人们对他的叛教者身份探讨得比较多。
而实际上,他不仅仅是一个对抗基督教的皇帝,还是一个将军、立法者、哲学家。

尤利安尚在襁褓中时他的母亲巴茜莉娜就去世了,因此,在皇室清洗事件之后,父亲的死亡意味着 6 岁的尤利安成为了孤儿,被软禁在尼科米底亚。
皇帝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监控,在他们的身边安置了许多基督教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负责教授知识,一方面充当着间谍的角色,严密监视尤利安兄弟二人。
年仅 6 岁的尤利安正是在这种压抑和恐怖的氛围下逐步成长。

一个出生在皇宫中的幼小孩童得知了父亲的死讯,自己则被监禁在陌生的土地,而负责他学业的基督教老师们,却是他的杀父仇人派来监视他的,强迫他接受严格的基督教教育。
并且这些教师和他周围的其他基督徒,经常还为了教义问题进行无休无止的争吵,这是由于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与其父君士坦丁大帝不同,他是11罗马皇帝尤利安研究12基督教阿里乌斯派的支持者。
他在位期间,本已在大帝统治时代失势的阿里乌斯派再次卷土重来,与阿塔纳修斯派进行无休止的教派斗争。

可以说,尤利安所学习的关于基督教的一切知识,都是从被他视为仇敌的基督徒那里学到的。这些负面因素的糅合,正是尤利安对于基督教的最初了解。
在外力逼迫的作用下,尤利安定期到教堂进行祷告、诵读《圣经》、进行斋戒、打扫殉道者的坟墓,在旁人看来,尤利安无疑已经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然而,童年时期的尤利安身边也并非全都是基督徒。一位名叫名叫玛尔多尼乌斯(Mardonius)的斯基泰宦官也对他的童年影响巨大,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多神教徒,曾经是尤利安的母亲巴茜莉娜的老师,爱好希腊古典文化与哲学。

正是在他的启蒙下,尤利安通过古典文学作品,接触到了希腊众神以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这位每日生活在恐惧与彷徨中的少年,第一次感到了单纯的快乐与幸福。
少年尤利安立即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日徜徉在古希腊文学与哲学作品的海洋中,日益憧憬着希腊诸神的国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现实生活境遇的剧变,对尤利安幼小的心灵造成的冲击。
公元 342 年,尤利安被送往马瑟卢的一座古堡进行软禁,他的启蒙老师玛尔多尼乌斯未能获准同行,这使他感到更为孤独。

在这 6 年中,尤利安和伽卢斯被禁足于古堡中,连附近的城镇都不得踏足。
早已深谙隐忍之道的尤利安,表面上积极接受基督教牧师的教导,私下里却在继续阅读希腊古典著作,在脑海中营造出了一个可以远离现实的残酷,只属于自己与众神的精神世界。
在他眼中,基督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可憎的宗教,带给他的只有痛苦与折磨。
正是基督徒杀害了他的父亲;正是基督徒对他进行囚禁;正是基督徒试图控制他的思想,强迫他接受他们的宗教;正是基督徒每日为了教义无休无止地争吵;正是基督徒使他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而与之相反的正是古典的多神宗教,在这个美好的众神的国度里,是希腊诸神一直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信仰古典宗教的多神教徒也从不伤害他,而与他同病相怜,他们同样也是受迫害的对象,这让尤利安对古典宗教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 M.斯科特·派克的观点:当一个人生活在痛苦的环境中时,通过培养某些爱好便是一种自我滋养的良好方法。

因此,对希腊古典著作的热爱在当时极有可能是尤利安这位被杀父凶手所囚禁的少年来进行自我疗伤的一种手段,这可以使他沉浸于美好的精神世界,从而得以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
另外,大多数儿童都渴望着被他人关注,有人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儿时的尤利安同样也不例外。
但显然,对于父母双亡并被囚禁的尤利安而言,他的这种诉求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满足,因为在他心目中,环伺于身边的基督徒都是他的杀父仇人的爪牙、是伪善的人、也是他的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古典作品中的希腊众神自然成为了尤利安的倾诉对象,这位缺乏父母之爱的男孩通过和众神的神交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自己的心灵创伤。
在这最为黑暗的时光中,众神的陪伴对他而言弥足珍贵。
在成年后,他的许多著作也都带有神话色彩,其中不乏众神与自己对话的隐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利安渐渐地形成了对希腊罗马传统多神宗教,坚定且虔诚的信仰。

尤利安萌生对传统多神教的好感,也离不开他自幼对基督教的恐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持有这样的观点:“当儿童感到畏惧和压抑时是无法在好奇和兴奋中深入体验环境的,反之,如果儿童感到充分的安全,则会产生充分的自信和自尊感。”
这也符合他所提出的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好奇和求知欲是比安全更高级别的需求。很显然,尤利安自幼就对基督教充满了畏惧,他所生活的环境也让他倍感来自于基督徒的压力。

因此,基督教无法使他感到安全感,这也导致了他难以对基督教产生好感。
信仰的养成而希腊的众神能够在心灵上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他的心灵也因此倾向于多神。同时,马斯洛还认为:“所有允许勇敢和自由的因素都会解放认知的需要。”
相比于要求人们服从,对人们思想进行禁锢的基督教,传统的希腊罗马多神教确实更加崇尚自由精神,这也是多神教激发尤利安的求知欲,并使其醉心于其中的重要因素。

到了公元 348 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准许尤利安返回君士坦丁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尤利安在君士坦丁堡和尼科米底亚进行修辞学研究。
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著名的异教修辞学家利巴尼乌斯(Libanius),为了防止他的堂兄皇帝起疑,尤利安秘密地研究利巴尼乌斯的学说和思想。
公元 351 年,尤利安的境遇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由于要忙于应对马格嫩提乌斯在高卢发动的叛乱,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将尤利安的兄长 伽卢斯任命为凯撒,负责治理帝国东部地区。

兄长的晋升使尤利安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他终于得到了哲学研究和拜访多神教学者的机会。
他选择了在帕加马和以弗所完成他的哲学研究。
正是这一年,他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接触到了一些异教哲学家和神学家。这对尤利安的“叛教”和哲学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他很快就熟悉了一群异教的伊安布利坎新柏拉图主义者,这些异教修辞学家和哲学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新柏拉图主义叙利亚支派的创建者杨布利克斯。
在他的影响下,尤利安感受到了异教强大的力量, 并开始对异教神秘主义的产生兴趣,并在以弗所的马克西穆斯的引导下开始深入研究神学。
从那时起,他就非常尊敬马克西穆斯,视他为最亲密的朋友和导师。在尤利安成为皇帝,入主君士坦丁堡后,便立即邀请马克西穆斯进入他的宫廷。

尤利安在这一年还秘密地参与了艾留西斯神秘仪式。
尽管他对此事保密了十年之久,但是后来尤利安自述 351 年正是他“皈依”异教之年,以及他对伊安布利坎新柏拉图主义和神学仪式的觉醒。信仰的转变往往伴随着某种契机。
对于尤利安的伯父君士坦丁大帝而言,真正信仰基督教的转折点,可能并非是在米尔维亚桥之战中使用象征基督的旗帜。

而是晚年时期意识到了自己处决长子克里斯帕斯、妻子福斯塔,以及违背自己对李锡尼的诺言而将后者处死之后。
在杀戮过后,日益感到良心不安的大帝去求助异教祭司的赦免,但被告知他的这种罪行是无法补救的。
在被异教祭司拒绝之后,基督教牧师告诉大帝基督教有能力可以洗清所有曾经的罪行,于是,晚年的大帝彻底抛弃异教,转投基督,并于临终前受洗。

而对于尤利安而言,童年悲惨的生活经历酝酿了他对基督教的反感以及对异教的好感。
最终于游学期间,在结识以马克西穆斯为首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之后,他通过学习占卜以及参与异教神秘仪式,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与众神沟通的方法,最终彻底皈依异教。
尤利安虽从孩童时期开始就对多神教产生了兴趣与好感,但 20 岁之前的尤利安确实曾真正的信仰过基督教,在 351 年,20 岁的尤利安在以弗所和帕加马游学期间,转投异教。

以下两篇尤利安的作品是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尤利安在作品《赫利俄斯王颂歌》中写到:“让我忘记那段黑暗的时光吧!”
在《诸神之母颂》中,他写到:“有什么是比一个灵魂从无限的风暴那里逃离出来,并转向诸神更快乐的吗?”
尤利安的求学之路持续到了 354 年底,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以涉嫌叛国罪处决了伽卢斯。作为伽卢斯的弟弟,尤利安以同谋的嫌疑为由被招往米兰的皇宫接受审判。

在攸西比娅(Eusebia)皇后的求情下,尤利安洗脱了罪名。
355 年夏天,尤利安又被允许继续他的求学之路,这次他选择前往古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进行哲学研究。
雅典之旅是尤利安能全心全意进行哲学研究的最后一段时光,未知的命运在呼唤着这位潜心于哲学的门徒,他即将披上战甲,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

①[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方士华编译,第 16—18 页。
②[俄]科瓦略夫著:《古代罗马史》下册,王以铸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年,第268 页。
③[美]M·斯科特·派克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于海生、严冬冬译,第91 页。
④杨共乐等:《古代罗马文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475 页。
⑤[古罗马]尤西比乌斯著:《君士坦丁传》,林中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年,第 346页。
⑥[古罗马]尤利安著:《尤利安文选》,马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年,第 203 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