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年(614年)二月,杨广下诏第三次讨伐高句丽,在诏书中杨广表达的语气颇为雄壮∶"黄帝五十二战,成汤二十七征,方乃德施诸侯,令行天下。卢芳小盗,汉祖尚且亲戎,隗嚣余尽,光武犹自登陇,岂不欲除暴止戈,劳而后逸者哉。"
杨广在诏文中将自己比喻成成汤周武王,目的要除暴止恶,为自己御驾亲征寻找历史依据。这个诏文内容相比于前两次而言,顺天应民的总基调没有变,但诏书没有提及前两次出兵的失败,反而将自己放在除暴的正义位置上,但其实就是为自己出兵高句丽寻找符合道义的理由。杨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的隋朝国内局势已经相当不稳,甚至是混乱迭生,杨广借此想转移视线,利用外部矛盾来解决内部矛盾。
于是,隋军百万军队就又被杨广带到了辽东前线,和前两次一样,隋军继续水陆并进,但是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有了大量逃亡者,甚至有人故意违反规定,让自己深陷大牢也不愿意奔赴战场。例如刘弘基因为家中贫寒,自己不能配备齐作战装备,走到半路时,感觉自己可能会因为达不到作战要求而被斩首,于是便和同伴将农民的牛杀掉,让当地官府将自己关进大牢。
从刘弘基的做法可以看出,当时隋军上下已经出现厌战情绪,但杨广却依旧信心十足。杨广三月路过涿郡,和大量逃亡者擦肩而过时,他都没有丧失信心,并在到达卢龙县的临渝宫(今河北抚宁)后,在旷野设坛祭祀黄帝,杨广将抓到的逃兵斩首,以人血涂鼓,想借此震慑逃亡者,但依旧挡不住大量逃亡者。
四月二十七日,杨广到达北平郡(今河北卢龙县),一路上杨广得到各地民变叛乱的消息。他一方面诏令分兵征讨,一方面继续行军,但因为逃亡很多,所以行军缓慢,一直到七月十七日方才到达辽河边上的怀远镇(今辽宁省怀远县)。经过将近三个月的行军,天气开始逐渐转凉,再加上大量逃亡,即将奔赴战场的隋军战斗力已经严重削弱。高句丽方面虽然前两次顶住了隋军的进攻,但自身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从双方的形势对比来看,如果隋军再加把劲,不是没有拿下高句丽的可能。但即使拿下高句丽,隋朝也无法长期占领这个地方,所以东征高句丽丝毫没有意义,只是杨广在乎自己的权威,一定要挽回前两次失败的颜面,所以必须要出兵征讨。
三征高句丽就是在隋朝内部政权不稳,以及隋军疲惫的现状下开始打响,来护儿率领水军首先从辽东半岛登陆,攻占了高句丽的毕奢城(今辽宁大连),但水军副统领周法尚在行军途中病逝,至死也没能看到攻灭高句丽。高句丽军队虽然拼死抵抗隋军,但在来护儿的指挥下,隋军还是一路势如破竹进逼平壤城下,高丽王高元深感恐惧,权衡本方实力之后,觉得军队已经人疲马乏,所以遣使向杨广上表请降。
由于前两次的失败,杨广对此次征讨是否能够真正取胜也不是那么有把握,对战局的发展心中也没底,所以当高元遣使来请降的时候,杨广认为总算是挣回了些脸面,于是下令让隋军停止攻击,接受高元的投降,并遣使持节前往来护儿军中,诏令其带领水军回师。
来护儿刚刚打了胜仗,而且物资充足,士兵们斗志昂扬,对拿下高句丽都十分自信,现在接到回师的诏令,大为不满,因此不肯奉诏上表请战。长史崔君肃认为皇帝诏命不可违,来护儿却认为皇帝陛下不知道战场具体情况,轻易相信高元,又会导致无功而返,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如果没有达到最终目的而轻易退兵实在太轻率,他表示宁肯获罪也要生擒高元,而且现在是唯一的机会,错失了战机恐怕就不会再有了。
如果站在来护儿的统兵将领角度来看,指挥实际作战的将领都有建功立业之心,而且也都能征善战,如果不是杨广御驾亲征,将作战任务交给某一位将领统一指挥,或许就能顺利拿下高句丽,但是因为杨广站在了前台,所以有的人就不敢违背皇命。崔君素当时看到来护儿不肯奉诏,便向众将高声喊∶"若从元帅,违拒诏书,必将闻奏,皆获罪也。"因此众将恐惧,纷纷劝来护儿奉诏退军,最终来护儿没有办法,只能率领大军回师。
八月四日,杨广从怀远班师回朝,三次大规模的征讨高句丽军事行动就此结束。虽然第三次相比于前两次,杨广总算是挣回了脸面,但从实际效果看,依旧是无功而返。杨广没有想到,在回师的路上,走到邯郸时,遭到了农民起义军的偷袭,杨广的御马被农民军掠夺走,这让杨广十分郁闷。
杨广回到长安是在十月十五日,次日便下诏征召高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当然不会理会,杨广又感到羞辱,于是便拘押高句丽使者,下令整军备战,试图再次兴兵征讨高句丽,但此时天下大乱,杨广也已无暇顾及,他终于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他都能够左右,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也是有限度的。
杨广在京城长安还没有待一个月,国内政治成了一团乱麻,他内心也是焦躁不安,下令让百官跟随他前往东都洛阳。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杨广最后一次告别京城长安,此后他再也没能回到这里。
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在元旦朝会后,杨广于东都洛阳新城的宫殿中,设宴招待百官以及四夷使节,当时前来朝贡的有突厥、新罗、袜竭、吐火罗、俱虑建、龟兹、疏勒、安国、曹国、何国、穆国、于阗、沛干、忽论、契丹等众多国家,但没有高句丽使者。杨广三次大规模征讨高句丽,想迫使其臣服于自己的武力之下,结果反而是高句丽没被征服,那些接受隋朝恩德的国家倒是全都臣服,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在杨广看来,四夷使者前来朝贡,不如说是来看热闹,以隋朝为核心的藩贡体系和华夷秩序可能会瓦解,但杨广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还是拉开遮羞布,不仅大宴四夷,而且加以赏赐。
宴会结束后,当杨广回到自己的宫殿时,顿时觉得内心十分荒凉,他独自饮酒大醉,写下了一首五言诗,不过诗文已经失传,只知道后两句是"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事实证明,杨广写下的这两句诗,就像一个预言,预示着他这个至高无上的帝王无力回天,而当时的国内政治局势,也确实印证了他这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