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隆的自毁长城,放任儿子去诛杀檀道济,给了北魏南下的机会

调侃历史 2022-03-08 18:28:04

刘宋的第二任皇帝刘义隆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再加上从他登基后因为诛杀权臣和北伐的事殚精竭虑,一来二去就染上了一身疾病,而且一时半会儿也没有好转的迹象。

刘义隆得了病,但国家还得运转。但是,放眼整个朝廷,实在是没多少让刘义隆称心如意的人选,毕竟有能力的老人都被刘义隆干掉了。

算来算去,朝中主事的外人就刘湛和殷景仁。但外人毕竟是外人,最终刘义隆召刘义康行代皇帝之事。但是,刘义隆还不明白的是,自家人的可靠也只是"或许"而已,在"权力"的诱惑面前,有时候,自家人来得比外人更野蛮,更残酷。毕竟,不是人人都有周公一样的胸襟和度量的。

由于刘湛和刘义康有过一段时间的上下级关系.眼见刘义康成了朝中的大爷,为了挤掉殷景仁,刘湛巴结上了这个曾经的主子。

作为刘裕的儿子,刘义康有着非常特殊的皇室身份。那既然自己有那么大可能性成为帝国老板,刘义康认为,自己就得早做打算,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当然,除了希望刘义隆一病不起外,刘义康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二是除掉自己觉得碍事的人物。

在刘湛的唆使下,刘义康开始三番五次地在刘义隆面前告殷景仁的黑状。刘义康愚蠹,刘义隆倒还不蠢。在刘湛的表现中,刘义隆看到了事情所在,一切都是"权力"惹的祸。既然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刘义隆当然不好发落,反而更加信任殷景仁。

但是,殷景仁实诚,在政治上他没有心机,也不会玩。眼看刘湛已经捋起袖子要和他一扳到底,殷景仁少有地感到了害怕。不是怕在业绩上斗不过刘湛,而是怕刘湛层出不穷的鬼伎俩。

因此,为了保全自己,殷景仁向刘义隆提出了辞职,希望自己能够回家养老。但是,在这当口,殷景仁是刘义隆的股肱之臣,刘义隆又怎舍得轻易放他走。权衡利弊下,刘义隆给了他一个休"病假"的机会,让他先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再说。

这样一来,刘湛的计划也宣告泡汤,但他还不甘心。刘湛打起了送殷景仁去黄泉的算盘。可惜,这一次,刘湛又没得逞,也许是明白刘殷二人的特殊关系,刘义隆将殷景仁的府第迁到了皇城附近,让人保护起来。

如此,刘湛已没多大机会动手,不得已,他只好对殷景仁采取了孤立的策略,准备伺机再动。

而刘义康呢,以刘湛为首的一干人已经倒向了他,领导班子开始初具规模。殷景仁只是一个书生,有权无势,虽然他和刘湛势成水火,但毕竟对刘义康的政治梦想造不成多大的威胁,正如当初的徐羡之和傅亮。刘义康真正害怕的,是檀道济。

刘义康很想除掉檀道济,但他还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自己还不是主子,在他上头,刘义隆也还没有咽气。而要在这个时候除掉檀道济,就必须要得到刘义隆的批准。

刘义康又开始耍起了他的嘴上功夫。

经过和刘湛合计后,刘义康就开始在刘义隆面前说檀道济的坏话。反正檀道济人在浔阳,不知道刘义康在耍什么把戏,而刘义隆呢,同样不知道刘义康是在把白的说成黑的。

刘义康希望自己的这番言语能够促成刘义隆杀掉檀道济。而事实的结果也正如刘义康所料,但刘义隆杀檀道济的根本动因却并不在于刘义康的诋毁。

论智商,刘义隆和刘义康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刘义隆之所以杀檀道济,无非是借刘义康之口的一个顺水推舟之举。在刘裕的遗命中,檀道济就是一个没什么追求的人,刘义隆也深信这一点,因此在诛杀徐、傅、谢时,刘义隆才会放心地把檀道济拉向自己一方。

刘义隆不怕檀道济,而是怕檀家班。檀道济素来军功卓著,手下死心塌地跟随他的功臣宿将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檀道济的几个儿子也逐渐长大。

因此可以说,檀家班始终在保持着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样一来,就算刘义隆不猜忌,其他很多大臣也对檀道济有了看法。

当时,刘义隆听到的最多的对檀道济的评价就是∶"安知非司马仲达也。"也就是,谁知道檀道济是不是第二个司马懿呢?

刘义隆不相信檀道济会成为司马懿,而是怕檀家班等人成为司马师、司马昭。

因此,刘义隆也想趁自己头脑还清醒之时除掉檀家班,他认为,只有把这股势力彻底压制了,他刘家才能长治久安。

但是,刘义隆也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檀道济对刘宋又并非全无用处,如果将其杀之,北魏何人能敌?

刘义隆也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后来,刘义隆总算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这个方法并不新鲜,而是君王们杀权臣的常用手段。方法虽老,但却屡屡见效。

通过自己的手诏,刘义隆征檀道济入朝,说自己病重,有些事情需要和檀道济商量商量。

以前也有过类似的事情,而每一次檀道济都没有多想,接旨后总会立即前行,从来不虞有诈。这一次,也不例外。

但是,这一次,檀道济的老婆向氏却闻到了不一样的味道。向氏明白,历史上有个规律,叫兔死狗烹。大凡功高震主之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君上猜忌,以至于落得个无比凄惨的下场。而向氏,正是向檀道济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忧。

但是,檀道济并没有听从老婆的劝告,一意孤行入京。他不玩政治,只玩军事。而正因为他不玩政治,他才总认为"人正不怕影子斜",他不知道,,超过某一个度后,"权力"就会害人。

檀道济入京后,见刘义隆身体不大好,连事情也没法商量。不得已,只有先在京城住了下来。

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而刘义隆,没有动手。

在刘义隆看来,不杀檀道济,后果很严重;而杀了檀道济,后果一样可能会很严重,拓跋焘的厉害,刘义隆已经深深领教过,除了檀道济,谁能镇住?

刘义隆拿不定主意,因此只好先把檀道济稳住,反正他人在京城,要对付也容易。但是,一个多月后,事情已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要么放其回去,要么将其杀害,因为你不杀他,那他就得回去主持国防大事。

这个时候,刘义隆的病情开始得到有效控制,慢慢有了好转。既然身体好了,刘义隆又开始改变想法。刘义隆认为。只要自己还健在,那以他的能力就可以控制檀家班,他怕就怕自己归天后檀家班坐大。

因此,刘义隆决定先放檀道济回去,反正自己命还在,要杀他,也不急在一时。

刘义隆缓了手,但刘义康却没有。

正当檀道济带着随从登船西返之时,宫中的刘义隆病情再度加剧,都快不行了。刘义康见此,明白自己坐拥天下就在朝夕之间,,值此之时,又怎能放虎归山,因此一狠心,刘义康竟假传刘义隆的旨意,派兵缉拿檀道济,罪名是私散财物、图谋不轨。

檀道济终没躲过此劫,面对前来缉拿他的人,他才知道,向氏没错,错的是他自己。可现在,悔之已晚。

刘义隆的病情反复不定,等他再次从鬼门关前转了一圈回来后,第一个收到的就是檀道济被捕的消息。长久以来的他,一直在对檀道济杀与不杀的倾向中游走不定,而现在。显然大势已成。既然如此。长痛不如短痛,刘义隆终决定再顺水推舟一次。

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三月初八,檀道济被杀于建康。诏告天下的罪名是"日夜伺隙,希冀非望"。意思就是说檀道济有谋反的动机。檀道济心里想不想造反,除了檀道济,没人知道。

在狱中之时,檀道济已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慨之情,将头巾摘下摔在地上,喊出了一个被冤杀忠臣的怒吼∶"你们这样做,是在自毁长城啊!"

同一天被害的,还有檀道济在京中为官的儿子们。至于檀道济其他诸子及部将,刘义隆也没有放过,命顾仲文、茅亨等诛之。

檀道济一死,最高兴的不是刘义康,而是拓跋焘。当消息传到北魏首都平城后,拓跋焘手下竟击掌相庆,比过节还高兴,因为他们知道∶"南人不足惧矣。"于是,拓跋焘开始砺兵袜马,筹划南征。

3 阅读: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