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初中分水岭发生在初二,而不是难度更大的初三?

飞翔小钰 2024-11-05 01:59:26

初二相比较初一难度提升,是转换了思维赛道,而初三在初二基础上的难度提升,只是难度的进步拓展,而并没有转换思维赛道。因此能够适应初二学习难度的学生,往往同样适应初三的难度。

初一到初二,难度提升的第一原因,就是数学的学习,进入了理科思维能力的比拼,不再是比拼细致度,而是要利用自主思维能力,建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链,这个难度陡坡是整个小初阶段最大的,没有之一。

而英语词汇量的增加,以及新增加的学科物理,则是基于数学难度提升上的叠加。

而初二到初三,数学难度虽然再次提升,但只是原有思维方式的拓展。从全等三角形到相似三角形与圆,从一次函数到二次函数,都只是知识的再拓展深化,是将原有形成的差距,再次拉大,即学不懂的更加学不懂,学的懂的仍然学的懂。

但学的懂也只是表象,不同学生虽然都呈现出学的懂状态,但学的懂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真的学的懂,能够融汇贯通用自主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有些只是通过反复的培训记忆解题套路。

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学习成绩的差别,源于虽然难度提升,但这种难度提升局限于初中有限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代思维能力做题。但在进入高中以后,自主思维能力的差距,开始得到极为明显的体现,出现再次的能力分层。

1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