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大学本科,足足十六年的时间,一场学习上的马拉松长跑,在整个学习周期内,小学是慢跑知识积累,习惯和效率养成阶段,而不是成绩比拼阶段。
小学阶段的成绩,只是知识点的考察,学习习惯的引导,分数排名本身并不重要。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淡化考试与排名本身,有其合理性。很多家长过度追求赢在起跑,过量的培训虽然达到很好的成绩,甚至展现出超纲和超前学习能力的表象,但本质却是竭泽而渔。
同样的学习内容,长时间的反复学习,并不会是1+1大于2,而是学习效率的降低。各种做题技巧的培训训练,即使是所谓的培优,也只是一种机械化的灌输,而占据自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分数本身并不是初中学习基础,自主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才是。
进入初中开始分流一批,学生之间思维能力差距体现,不再出现普遍性的高分,尤其是初学二数学,有些孩子开始怎么补也没有效果。另一些孩子出现了学习态度上的抵触,在家长眼中就是孩子逆反。
分流的这批学生,往往既做不到很努力,也不够聪慧,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的效果,而分流本身证明达不到更高层次学习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和学习意愿。
高中的课程和初中明显不同,初中是尽可能让大多数人学的懂,少数学科少数试题,适当提升难度,筛选不适合就读高中的学生,而高中则是各学科各板块都体现难度,学生之间差距明显的分层展现,精选最优秀的学生,进入优质大学和专业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