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国政府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2040全面碾压 2025-01-23 20:22:13

导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科学依据的,现在的理论界还没有探索到这一步,本文做了一些深入的尝试。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西方科学所能把握的,需要老百姓来把握,应当用科技手段激发民众的成长,更能负责全人类的事务,并能大幅度减少危重急病,避免基因编辑等危险的方案毁灭人类。西方文化也不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类提法,因为它暗示一种“老大哥”,其实不会,因为民众当家作主了。反而,西方会孕育技术元素这个“老大哥”来毁灭人类。只能中国人先做工作,探索成功了,再启示西方。

202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白皮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强调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的必要性。白皮书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旨在为各国人民共护家园、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白皮书认为:人类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难以解释今天的世界、无法破解人类面临的困局。国强必霸、崇尚实力、零和博弈等思维越来越不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亟需符合时代特征、顺应历史潮流的新理念。2025年1月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内思想界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着眼于当今时代的需求,还关乎世界的长远发展,被视为应对全球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智慧结晶。应当注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首倡的理念,在国际场合,人们并不使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词汇,与之相似的提法和理念体现为多边主义、全球治理、国际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面对中外的差距,有人简单地持有和稀泥的策略,认为尽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表述是中国特有的,其背后的精神和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宣示和外交实践中得到了体现。有人甚至唱反调,其逻辑是:既然国际上都没有类似提法,就说明中国的提法是不合时宜的,是不成立的,等等。中国的提法和国际上的提法有本质的不同,这不是偶然事件,有其必然性,需要从科学机理上加以说明,因此坚定我们的信心,用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引领世界进步。

审视人类提出的各种纲领性文件(往往是中国落后的过去,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发现只涉及全球合作、多边主义、加强共识、协同行动等,目标是更安全的世界、更美好的未来、可持续的发展之类,最多可以涉及共同的生存环境之类,不会提及人类终极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类。联合国的正式文件系统也不会强调“人类终极命运”,通常关注于具体的国际事务、发展目标、人权问题等,而不是抽象的终极命运议题。比如“随着全球性问题和威胁的日益加剧,有效的全球合作对人类生存发展愈发重要,国际社会需要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以应对人类的共同考验。”如何解释这类现象?这些事务、问题、目标,都是可拆解的,能落实到相对明确的指标,和具体的行动方案。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终极命运,是不许可拆解的,只能人在内心感悟。哪怕需要具体地应对,也需要带着大帽子。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性区别。就像面对人体,西医毫不犹豫地将之分解来,看到具体的事物,强调具体疾病的防治,整体生命就在消失,人只能不断往下走,愈发远离生命。中国人则持有浑然的思绪,首先存留整体生命,不至于激进地分解下去,因而能利用生命的力量。就像协同学研究中,西方人只能具体地说大雁的列队飞翔等等;中国人就让人在内心感悟,体会其中的深刻意义,并应用于实践。本质是追求精确的西方文化和追求把握大局的中华文化的区别。西方科学不许可形而上学的发挥作用,哲学已经成为空谈,无法支持人类终极命运之类表达;中华科学许可“道”代表的形而上学发挥作用,支持人类终极命运。已经有人认识到上述道理,比如有观点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清晰,针对具体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引。”之所以能提供“思想指引”,之所以能“不断提出”,就在于它是一种理念,有待人结合实际具体地发挥。还不够,人们还没有构建逻辑通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到实处。这是本文的工作。

正如有人反驳的:你这样说没什么用,只是一些空洞的套话,国际格局靠的是实力,靠的是高精尖的武器,靠的是经济力量,靠的是科技进步,靠的是自然资源。这是简单的思维,任何事情都可以想得更深入,因而采取更高明的策略。各国的想法可以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取决于资本,也可以取决于大多数民众。最好能激励民众的成长,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以主导事态。全世界的老百姓是相似的,更容易沟通交流,国际共识更容易取得,合作更容易展开。而不同国家的精英各有特色,国际共识不容易取得,合作更难展开。任何国际事务都密切相关于民众,比如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制定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制定应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的政策。民众不表达看法,精英制定的计划会有诸多问题。很多计划,比如,在全球范围内控制糖尿病的高发、抑制艾滋病的流行,没有由民众驱动形成,不能真正代表民众诉求,更难实施。2011年,联合国大会以决议的形式要求各成员国制定政策于2025年前遏制糖尿病流行。但在2016年,国际慢性病联盟在分析相关数据后于《柳叶刀》刊文指正:实现相关目标的可能性低于1%。主要原因就是:这个计划并没有来自民众,因而难于落实。缺乏专门的激励机制,民众会变得低矮,社会有诸多问题,各国忙于具体工作,无暇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医学上更麻烦,疾病高发。常规方案无法解决问题,有些国家会在国际上主张开放各种危险的计划,其他国家会表示反对。不同的文化、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社会状态等等会导致严重的分歧而无法消除,必然愈演愈烈。这就是没有专门采取措施激励民众成长,激发人的高级品质,充分维护事物的自然态、正常态,而加剧的。任何领域都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医学上的冲突最尖锐。主张者能提出看似坚实的证据,其他国家的反对反而缺乏力度。技术就在人类的争吵中野蛮生长。人类的保护阵线会不断后退,技术会不断破坏人类共同的基础,导致最终不可收拾。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类提法的深远意义之所在。它来自深谋远虑,希望激发民众的参与,促进民众的成长,让所有人参与决定人类事务,而不是少数精英人物。对此《道德经》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需要从生命保全开始。生命和健康都是主观的感觉,比如这人很健康,这人的生活方式比较合理。只要不是显著病态,都可主观地思辨,比如有点危险倾向,他和我相似,应当补充某种物质,应当积极点。民众要成为主导,专家起辅助、引导作用。西方科学只会客观地应对,比如西医认为:血压、血脂维持在什么范围内就是健康。于是逻辑地,只需要专家分别地研究,给出极多的、标准化的、低效的结论,要求民众执行。这是很难成功的。中国有独特条件,便于新计划的实施。我们有着眼于大局的思维模式,有十多亿聪明勤劳的人民,有千万年传承的历史经验,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能够全国一盘棋干大事。需要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生活化的科技,传承中华历史经验,激励民众的参与,更好地把握健康和疾病。从生命保全实践开始,新的科技体系建立后,民众成长后,能参与其他科学,很多时候成为主导者。民众于是全面地成为时代的主人。中国的计划能启示全世界,我们成功了,已经探索了各种细节,各国都能加以借鉴利用。民众成长了,把西方科学当作一种手段,消解掉资本的弊端,民主自由才能真正实现。那样一来,国际上更多关心真正重要的,利于人类的大事。国家间的不一致消解了,冲突减少了。各种方针政策、事关人类福祉的大事件,都能由民众驱动形成,能真正代表人类利益,容易实施。

科学上,强调主观理念,强调内心感悟,普通老百姓才有说话的权力,才能引入最大多数人的思考,保证见解的有效性,才能依靠最大多数人,提升实践的有效性。类似地,在国际文件中强调人类终极命运,才能在重要的任务上利用民众的力量,真正激发全人类的力量。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是强调民众的力量,能真正维护全人类的利益,顾及人类终极命运。不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的未来只能被少数人掌控,本质是技术掌控。社会上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医学上强调生命,其实是一回事。强调生命,才能激发生命的力量,激发民众的力量,激发全人类的力量,很好地避免病痛;这些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成立。反过来也是这个道理。根本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近代以来,世界的话语权都被西方所笼罩,我们听到的各种观点,甚至联合国的各种文件,都是一个腔调。世卫组织的指导原则就是西方思维,各种策略都依靠西医,只能推动西医发展,不可能为中医安排生存空间。类似地,联合国也不会为中华文化安排生存空间。只能中国先展开行动,确实取得进展,才能让全世界认可并追随。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