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只能研究一群人,研究一个人也能是科学的,并且更强大

2040全面碾压 2025-02-08 12:33:37

西方科学只能研究人群(或人类),即,设想一个目标,找一批人,展开某种操作或简单地测量,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比如研究吸烟的影响、考察某种治疗方案、探索某种教育方法。引入的人足够多,结论就能够重复出现(至少理论上是这样),因而被认为是科学的。

考察关于人的科学知识,少数是框架性的描述,比如“细胞是生命的基础、基因可合成蛋白质、人体有九大系统”。少数可简单地表达,明确地言说,比如缺氧会死亡、高能射线会伤害人体、手指断掉后无法复原。其他更多时候只能表现为统计结论。

细胞由大量不同的分子进行复杂的组合而来,每个细胞都不同,如此组成的每个人更是不同,环境、思维等更会加剧个性差别。科技远远不能把握人类复杂系统。所以,关于真人的大量结论主要通过统计获得。

不管哪种情况,知识都是关于人群的。审视已有的科学成果,发现结论几乎都是关于一类人或全人类的,物理学知识当然适用于所有人。

科学也希望针对个体形成知识,比如根据基因信息、生理特征等,制定个性化的疾病预测、诊断和治疗方案。这是庸俗化的努力,因为治疗方案是针对某种机理(即一群人),不是针对某个人的。

外科手术针对每个人的特性具体展开,麻醉师根据病人的个性情况用药,心理教育专家根据顾客的情况针对性地发挥。这些都只能导向针对人群的知识体系。

科学也有个案说明,这是迫不得已,是极偶然的情况。

关于真人的知识只能统计性地给出,这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有一种可能性被遗忘了,那就是,以某人为主角,根据自身指标,折算别人的信息为我所用。比如有人吸烟,就根据年龄、环境、体重、疾病经历、父辈的寿命、甚至基因特征、肠道菌群的情况,等等指标,匹配到一批人,吸烟的和不吸烟的,看他们发生了什么,以获得适合自身的认识。

有人反对说,统计是要对一群人的指标进行运算,做不到基于每个人。这是不深刻的理解,可围绕某人,把其他人的特征折算了参与统计,越匹配的人越贴近中心。就像用放大镜对准图画,中央的细节凸显,其他部分成为一圈圈散开的背景存在。

这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新机会,围绕每个人的生活化科技体系形成后,丰富的数据采集到后,实践更加有效。

相关结论能够重复出现,即,人们如此这般行动后,确实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是科学结论。有人不这样行动,或另外地行动,相应改变也能改进或否定相关结论。

简单的情况下,少数指标,少数人就能保证可复现性,比如冻疮的治疗方案;复杂的情况下,需要更多指标,更多人参与,比如预测高血压的出现,预测癌症的产生。我们可从简单的情况出发,不断深入。

哪怕初期只能有限地提升效率,只要更利于人,就有人响应,就能进入不断改善和扩散的循环,最终能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可复现。

这两种统计模式其实是人类研究的两种科学模式。西方科学只发展了基于人群的统计学;先进的生产力许可我们展开基于个体的统计,是革命性的力量,值得加以重视。

我们在以民众为主角的科学。当我们能引入海量人群,使用丰富的指标,关于某人的结论能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可复现,这种基于每个人的科学就到了成熟阶段。

这是和西方科学对等的新科学,举例说明:

一者强调分解,基于某个具体细节,避开人类复杂系统;一者强调整合,把握所有因素,基于人类复杂系统。

一者追求客观;一者许可主观,比如最近比较虚弱,需要调整。

一者在实验室努力,使用内涵明确的方案;一者在真实世界展开,使用内涵丰富的手段。

一者强调空间展开,细分和精确才能取得进步;一者追求时间展开,连绵的变化趋势有利于很多结论的获得和准确把握。

一者让专业人士研究,把同胞当作研究对象,居高临下审视;一者让每个人主导,把同胞当作依靠。一者希望救赎民众,不许可其主观创造;一者激励人对自己负责。一者抹杀人际差别;一者强调人际差别。

一者以具体事物为目标(比如某种病毒),把人当作手段;一者以人为目标,把世界当作手段。

一者只能基于疾病展开(包括预防疾病),渴望效果显著的解决方案,以获得科学的结论;一者希望去到疾病前期,可以把握健康,这时候,所有人都相似,解决方案广谱,相互比较更有效。

类似的对比还很多。

让每个人成为主角,把信息收集周全,然后去匹配别人,其实是人类一直以来的生存模式:我们时常观察周围的人,然后加以模仿借鉴。千万年来形成丰富的历史经验。过去的效率不高,关键是缺乏科技的支撑,应当加以改善而不是否定。

我们构建网上平台,吸引人们的参与。人们需要完善自身信息,去匹配别人。响应的人越多,准确性越高。响应的人越多,越能促进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的形成。

初期需要一定的投入,需要加以引导,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自我驱动,迅速地扩展开去,直到几乎所有人,满足大多数需求。

就像核武器的原理:一个原子先发生反应,会产生多个刺激,导致更多原子发生反应。原子数过了临界值,就能发生爆炸。

就像当初淘宝开始时,员工们自己上传一些物品在上面叫卖,别人发现这个模式很好,于是加入,让事态迅速地扩散了。

这正是中华历史经验的科学改进过程。民众生活在真实世界,触及复杂的事物,在主观思辨,必然寻求文化观点的指导,使用各种中医方案。民众的发展变化就在验证各种观点,在改善中医方法。我们还可激励专家上网帮助民众,让思考者解读各种数据。还有诸多措施都能改善实践,加快事态发展。过不了多久,中医就获得科学改进,变得高效。

从生命保全开始,新的科技体系形成后,民众进步后,会扩散到其他领域,推动其他科学的大发展。一切个性化的需求,比如未来应当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用这种模式加以满足。

中华科学就蔚然成风了,中华文化就复兴了。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 2025-04-07 04:42

    “自行车为什么不倒”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两百年:为什么自行车骑行不会倒一直没搞明白。在研究电动独轮车AI算法的时候发现电动独轮车和人力独轮车在加速、减速、失衡纠正、转向时遵循的物理学理论都是相同的,实际控制过程逻辑也是相同的,仅仅是控制主体不同电动独轮车的控制主体是传感器和微电脑而人力独轮的控制主体是骑行者。以日常生活行为中物理学基本规律是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原则,用物理学力学和控制论基础知识深入分析证实自行车(人力独轮车)玩家学习过程中心理与行为动作过程。 在研究自行车骑行过程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用成熟的物理学矢量法则、控制论、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求证在骑自行车活动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及相关的心理活动内容。用物理学基础知识,证实骑自行车过程和发射卫星过程物理学抽象的运动控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物体运动和姿态控制过程。客观上物体运动时由前一种运动状态向后一种运动状态变换必须先打破前一种运动状态的平衡,提出了骑行者学会了骑自行车的结果不仅仅学会了如何控制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一定还学会了如何打破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

  • 2025-04-27 12:58

    “自行车为什么不倒”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两百年:为什么自行车骑行不会倒一直没搞明白。在研究电动独轮车AI算法的时候发现电动独轮车和人力独轮车在加速、减速、失衡纠正、转向时遵循的物理学理论都是相同的,实际控制过程逻辑也是相同的,仅仅是控制主体不同电动独轮车的控制主体是传感器和微电脑而人力独轮的控制主体是骑行者。以日常生活行为中物理学基本规律是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原则,用物理学力学和控制论基础知识深入分析证实自行车(人力独轮车)玩家学习过程中心理与行为动作过程。 在研究自行车骑行过程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用成熟的物理学矢量法则、控制论、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求证在骑自行车活动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及相关的心理活动内容。用物理学基础知识,证实骑自行车过程和发射卫星过程物理学抽象的运动控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物体运动和姿态控制过程。客观上物体运动时由前一种运动状态向后一种运动状态变换必须先打破前一种运动状态的平衡,提出了骑行者学会了骑自行车的结果不仅仅学会了如何控制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一定还学会了如何打破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