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重塑:编织亲密有爱的亲子纽带

鹰哥爱写文 2025-01-25 05:38:18

​《别让情绪绑架爱》作者:唐糖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如何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及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引导孩子,其中包括自我觉察、学习心理学知识、培养孩子的内驱力,降低高期待等等。

不过,人总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有时我们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这样就难免会伤害到孩子,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弥补亲子之间的裂痕,重新编织亲密有爱的亲子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聊聊这个话题。

关注情绪比关注事件本身更重要

心理学研究指出,孩子对于来自父母的信息,接收最多的是父母的情绪,其次是行为,最后才是父母的语言。

所以在亲子沟通中,父母的情绪水平决定着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能否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也至关重要,能否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看到孩子语言背后的需要,则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质量。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一天,高女士下班后,遇到了刚买西瓜回来的孩子。孩子问高女士想吃鸡柳吗?高女士以为孩子要买地摊上的炸鸡柳,于是拒绝了,但没想到孩子却说是自己要炸给她吃。

高女士一听是孩子亲自下厨,马上眉开眼笑,欣然同意了。结果等孩子炸好鸡柳,连同切好的西瓜一起端过来后,高女士因为刚刚喝过中药,不能吃西瓜,便说:“你和爸爸先吃吧。”但高女士的丈夫因为刚下班很累,还不想吃饭,当时正在看手机,也说一会再吃。

孩子忙活了半天,没一个人赏脸,就自己先吃了起来,但一不小心,一块西瓜掉在了地上,孩子顺手就擦了。高女士看到孩子在擦地,就说你把厨房地面也擦一下,没想到孩子直接拒绝了。

但这一下却惹怒了丈夫,他咆哮着说:“让你干点活怎么了!我们上一天班多累你不知道吗?”但孩子依旧不去擦地,断然予以了拒绝。高女士丈夫只好自己带着怒气去擦地,孩子也把自己锁在房间闷闷不乐。就这样,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家庭夜晚,被火药味充斥着,气氛十分紧张。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天生忠于父母,这是他们的天性。在青春期,很多孩子看上去叛逆,但内心里依然对父母抱有十足的依恋。更为常见的场景是,当孩子怀着温柔的心接近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不能予以正向回馈,就会伤了他们的心,最终不欢而散。

情绪是亲子沟通的最大难题,99%的无效沟通都源于情绪的裂变。比如,上面的故事,孩子的心里想法是,我好心好意给爸妈买西瓜、炸鸡柳,本来想得到表扬,结果爸妈不但不领情,连吃也没吃,还表现的很冷漠。在这种情况下,让我干活,那我当然不愿意了。

这种“内心戏”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一个人内心戏越多,越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越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和愤怒。

而好的父母一定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能发现孩子情绪诉求和情绪变化。父母的视角不能仅仅落在事件上,而是要找到事情发生的背后原因,也就是孩子真实的情感需求。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亲子之间的矛盾裂痕,也会得到修复。

另外,每周固定开展“亲子情绪分享会”也是化解矛盾的一个有效方法。它可以为家长和孩子创造了一个专属的情感交流空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修复与升级。比如,可以设定开场环节,让家庭中每个人简单介绍本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营造轻松的分享氛围。

在倾诉环节时,家长和孩子轮流倾诉一周情绪困扰,这样可以打破日常沟通中可能存在的单向模式,让双方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孩子或许会倾诉在学校被同学误解的委屈,家长也能分享工作上项目压力带来的焦虑。两者都成为彼此倾听和倾诉的对象,有助于换位思考与感同身受,从而化解之前具有的亲子矛盾。

还有,话题卡片也是分享会的得力帮手。卡片上可以设置丰富多样的话题,像 “这周让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有没有遇到让你感到特别无助的时刻”“你对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有没有什么意见”等等。这些话题能引导孩子深入挖掘内心感受,避免交流浮于表面。

最后,互相倾听安慰是分享会的核心价值体现。当孩子倾诉时,家长需要专注倾听,给予眼神交流、点头等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听完后,家长要给予安慰与建议,从自身经验出发帮助孩子发现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清晰概念,无痕引领

接下来,我们更进一步,来看看父母无意间给孩子灌输的思想与观念,在给他们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与成长阴影后,该如何化解?

我们从一个案例入手。一位母亲,她的孩子才八岁,却总担心自己会死掉,整日惶惶不安,而原因就在于,这位母亲曾带着孩子回老家为姥爷扫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了解到了人死后会被埋入地下,从而对死亡有了第一次确切的认知。

之后在乱过马路时,母亲为了让孩子重视安全问题,又会说:“你不要跑那么快,万一被撞死怎么办……死了就会和姥爷一样,被埋在地下。”

这让八岁的孩子又一次对死亡加深了认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甚至每天把“死”挂在嘴边,常常问母亲自己会不会死掉,但母亲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说:“你关注当下就可以了,好好吃饭,好好上学。”

但这并不能解决孩子内心的忧虑,他依旧担心自己是否会突然死去,甚至在学校也会向老师请教死亡问题,每天变得忧心忡忡,心神不宁。这就是错误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那么,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认为,一个人不能接受的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β元素。这种β元素经由另一个人消化吸收后,再以安全、可接受的方式转换出去,变成α元素,就能更好地被他所吸收。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容器”原理。而父母对孩子的作用就相当于这个“容器”,为他们遮风挡雨,转化负面情绪,将快乐、温馨的情绪传递给他们。

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孩子畏惧死亡,害怕死亡这件事,这就是他的β元素,如果这时候妈妈能用一种方式,让孩子不对死亡产生畏惧,并且能正确地认知死亡,那么β元素就会变成安全的α元素,被孩子所接受。

在书中,作者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转化方法,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对情绪进行命名。

对情绪命名是对认知的一种提升,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清晰地认清这个世界,消除疑虑和恐惧。比如,面对孩子对于死亡的恐惧,父母可以询问当孩子想到死亡的时候,感受是什么?害怕的内容是什么?比如害怕黑夜,害怕孤独,还是害怕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当父母了解到孩子害怕的具体内容时,凭借自身的经验,就可以发挥“容器”的作用,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对孩子来说,从不知道那种模糊的、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到能清醒表达是畏难、焦虑,还是恐惧、羞愧等等。

这时他们的恐惧感就会降低或消除。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难点是焦虑或者恐惧,并不是死亡本身。这样一来,问题处理就简单得多了。而当孩子模仿父母,学会给情感命名后,这种情感就不再是原来的情感,它就从不可忍受变成可以接受。

再比如,在关于死亡的话题探讨中,如果父母也不知该如何做解释,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查资料,和他们一起学习这个话题。也许很多东西孩子无法彻底理解,但随着父母帮助孩子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逐渐深入,他们对于这个话题习以为常后,也就不会在恐惧和耿耿于怀了。这种方法叫“无痕式”引领,也就是通过恰当且不着痕迹的方法,启发孩子自主思考,实现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

好,以上就是作者为我们提供的一些改善亲子关系,化解亲子矛盾的建议和方法,这些建议和方法大多来自于对不同家庭过往经验的观察和总结,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0 阅读:2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