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不完满才是人生

鹰哥爱写文 2025-02-01 03:41:29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作者:季羡林

​上一节,我们讲了季老先生对于做人处世的看法,他建议我们做真实的自己,这一生努力拼搏。在生活中处理好三个关系: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先生告诉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都是人类发展漫漫征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好,那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读季老的人生小品,感受他豁达从容的处世态度。

不完满才是人生

逢年过节,我们最常见的祝福中,常有一句“万事如意”,人人都希望事事周全,人生圆满。但先生说,从古至今,海内海外,从来没有百分百的完满人生。正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无论是古时候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现在的普通百姓,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皇帝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看似可以为所欲为,其实,宫廷斗争、王位继承,远比民间还要残酷百倍。而百姓,日常生活就是一地鸡毛,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所以,明白“不完满才是人生”,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对自己,可以不烦不躁,心平气和。对他人,可以相互理解,彼此包容,这会大大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再说说走运和倒霉。世人总盼着走运,生怕倒霉。先生说,走运和倒霉看似对立,其实是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里的“福”就是走运,“祸”就是倒霉的意思。

走运和倒霉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倒的霉也就越惨。俗话说的“爬得越高,跌的越重。”像我们历代的诗人、文学家,常常是倒了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比如屈原放逐,写了《离骚》;孙子膑脚,而论《兵法》;韩愈、苏轼、李后主等一批人,莫不如此。

所以,明白祸福的辩证关系,能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走运时,不要得意忘形。失意时,不要一蹶不振。让自己始终保持平衡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

再来说说“毁誉”。“誉”是赞誉,指的是赞美表扬。“毁”是毁谤,指的是批评诋毁。先生说,好誉而恶毁,是人之常情。谁都喜欢听人说好话,不愿意被人说坏话。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但先生主张,应该将毁誉置之度内。因为他担心,置之度外,看似好像显得人心胸开阔,但也有可能说明这个人有些糊涂。

先生认为,应该对毁谤和赞誉做细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楚,谁在毁谤你?谁在夸赞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于什么原因?先把这些搞清楚,自己才能心里有数,知不足而改正;而不是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笑对生死,随遇而安

在这本书里,收录了一篇散文,名叫《大轰炸》,讲的是“二战”期间,季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一段亲身经历。

当时,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四年。最初一两年,英美苏的飞机曾飞临柏林上空,投掷炸弹。那时技术水平还比较低,炸弹只能炸坏高层楼房最上面一二层,下面炸不透,所以,德国人会躲进每座高楼的地下室里,那里就像全楼的防空洞一样,固若金汤。

随着盟军的轰炸能力增强,飞机日夜来袭,导弹穿透能力越来越大,能够从楼顶穿透到地下室,然后爆炸,这时候,地下室已不再安全。先生离开柏林不久后,英美的飞机就排成行,从白天到晚上,对柏林展开了炸弹式袭击。

哥廷根是个小城市,一开始,盟国飞机没有来。后来,城市已经炸遍,哥廷根也被轰炸了两次,还好规模都比较小。哥廷根的人民普遍大意,全城没有修筑一个像样的防空洞。一有警报,大家就往地下室里跑。当时,城里严格进行灯光管制,一到晚上,不时就会传来“灭灯”的呼喊,全城一片黑暗。

有一天夜里,英国飞机来袭,先生起初无动于衷,依旧躺在床上。后来听到不远处炸弹声响起,楼顶上的窗户已被震碎,他才赶紧下楼,钻到地下室里。心里直念叨,以后可要多加小心了。

第二天早起,先生进城,看见大街小巷都在清扫碎玻璃,一片哗哗啦啦的声音。原来,昨晚的英国飞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们投下的是气爆弹,目的不是伤人,而是震碎全城的玻璃。飞机只在东西城门各投了一颗这样的炸弹,全城的玻璃就几乎都被气流摧毁了。

先生在一片哗啦声中沿街前行,走到兵营操场附近,远远看到一个老头,正弯腰屈背,仔细在看着什么。老头手里也没有扫帚,看着不像是扫玻璃的。

等走到跟前,先生才看清,那人原来是“德国飞机制造之父”、世界著名的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先生赶忙向教授问早安,教授也回应他早安,说自己正在看操场周围的一段短墙,看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么摧毁这段短墙的。

在那战火喧嚣的时下,老教授仍然心心念念着科学研究。他一边观察,一边嘴里自言自语,说这个机会真难得,自己的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是无论如何无法模拟的。

季先生默默地站在一侧,对这位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比忠于科学研究的老教授,既深感吃惊,又肃然起敬。

还有一次,先生听说,在南德慕尼黑城,有天夜里,盟军大批飞机飞临城市上空地毯式袭击。轰炸高峰时,全城到处起火,人们都慌慌张张从楼上往楼下地下室或防空洞里逃窜,只有一个老头却反其道而行,从楼下往楼顶上跑,也是健步如飞,急不可待。这是一位地球物理学教授,他认为这是极其难得的做实验的机会,在实验室里怎么也不会有这样震天动地的现场。要知道,头顶就是盘悬的飞机,随时可能有炸弹丢在他的头上,可老教授全然不顾,宁愿为科学而舍命。

大轰炸就这样在德国全线展开,每次炸弹袭击后,人们就得在地下室或者防空洞里捱上半夜,饥寒交迫,担惊受怕。

在哥廷根第一次被轰炸之后,季先生再也不敢麻痹大意了,只要警笛一响,他就立即起身躲避。再往后,英国飞机几乎天天来,也不用在家里等防空警报了,每天早上,他吃完早点,就带着一个装满稿子的皮包,去山里躲避空袭。

当时,还有几个中国留学生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大家各自带着有价值的东西进山。最有趣的是刘先志和滕菀君夫妇俩携带的东西,他们俩只提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的既不是稿子,也不是食物,而是一只乌龟。这乌龟是他们在柏林时买的,看到它笨拙的样子,灵活的小眼睛,十分憨厚可爱,一直养在身边,后来又从柏林带到哥廷根,再后来,小乌龟也陪着大家天天上山,躲避炸弹。

那段时间,这些身在异国的中国留学生们,常常仰卧在草地上,看空中英国飞机编队飞过哥廷根上空,一躺往往就是几个小时。而在大家身旁的绿草丛中,这只乌龟瞪着小眼睛,迈着缓慢的步子挪动着,就好像要和天空中飞行的飞机,比个输赢一般。

那一刻,大家相视一笑,仿佛不在乱世,而是乐园之中。头顶上不断掠过的飞机发出的轰鸣声,就像变成了阆苑仙宫的音乐,让他们忘掉了死亡的威胁,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一时间,竟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了。

先生说,多少年以来,他的座右铭一直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几句出自陶渊明的诗,意思是:面对生活的风浪和变化,既不感到欢喜也不感到恐惧。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尽力去完成,无需过分地担忧和焦虑。

简单朴素的几句话,透露着随遇而安的人生智慧。先生说,“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也就是说,到了大限之时,该怎样就怎样,用不着左思右想。先生在风华正茂的几十年,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到了九十多岁时,他深知已近人生的尽头,更是要根据座右铭的精神,处之泰然,随遇而安,这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回顾先生这一生,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活的跌宕起伏。然而,他始终不争不抢,安于当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像他的文字,干净通透,寥寥几句,尽显人生真味。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