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赋能:涵养家庭情绪智慧的风尚

鹰哥爱写文 2025-01-26 05:27:31

《别让情绪绑架爱》作者:唐糖

​上一节,我们主要介绍如何化解亲子矛盾,重建亲密有爱的亲子关系,其中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诉求,展开亲子分享会,运用“容器原理”、“无痕式”引领孩子成长,都是比较不错的方法。

在书中,作者除了举出一些不恰当的育儿方法外,对优秀家长的育儿方法也多有赞许之辞。那么,优秀家长在育儿方面究竟有哪些秘籍呢?我们的亲子观念,又是如何为稳定安乐的家庭生活筑牢根基呢?这一节,我们就重点讨论一下,家庭情绪智慧如何传承赋能的问题。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毫无疑问,稳定的家庭生活来自每个家庭成员对于家庭关系和结构的认可,因此家庭整体的情绪氛围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家庭核心成员的孩子而言,他需要自己独立成长空间和被所有人认可的话语权。因此,给予孩子选择权就是建构家庭和谐氛围的第一要义。

我们先来看这么一个小故事。某一天,唐女士带着儿子瑞瑞去游乐场玩,结果瑞瑞不小心与旁边的小朋友起了争执。瑞瑞比较高大,而对面的小朋友则比较瘦小,这可让对方小朋友的家长十分气愤,他们认为瑞瑞以大欺小,于是拉着自己的孩子来找唐女士理论。

瑞瑞本来不善言辞,遇到这种情况更说不出话了,结果对方孩子看父母给自己撑腰,瑞瑞又说不清楚,便趁机又打了瑞瑞几下。唐女士为了息事宁人,拉着瑞瑞离开了。但没过多久,对方家长又找上门来,这次多了孩子的爷爷,又来找唐女士理论,让瑞瑞给自己孩子道歉。这下唐女士彻底被激怒了,坚决不让步,也不让儿子道歉。

事情处理完后,瑞瑞很开心,认为妈妈这次站到了自己这一边,并且把事情经过和唐女士讲了一遍。唐女士这才知道原来两个孩子是不小心碰到了一起,弄不清谁先碰到的谁,总之最后是扭打在一起了。

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当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产生纠纷时,家长朋友们基本都会“出手”。这种“出手”一般会带来两种结果。

第一种是不分青红皂白,认为自己孩子不能受欺负,于是一味地埋怨对方,找对方讨说法。另一种是息事宁人,为了不让对方觉得自己管教孩子无方,会第一时间选择让孩子认错,进而尽快结束纷争。

但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优秀的家长,应该充分信任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以“成人化”的方式介入孩子的纠纷。

信任孩子,是科学育儿观的核心内容。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跟同伴玩耍是非常有效的帮助孩子实现社会化的途径。孩子会这个过程里不断探索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和界限。而这种经历会让他们渐渐明白人际交往的规则,进而掌握自己的行为尺度。

父母需要把探索的权利交给孩子,相信他们能自己处理好和旁人的纠纷,不放大问题,不介入矛盾,让孩子自己处理交际问题,分析是非对错。这样他们会在自我的实际行动中了解自己行为的优缺性,进而更加真切地了解这个世界,总结出相应的适应社会环境的方法。

相反,如果家长太过干预孩子的社交过程,就会压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模仿家长粗暴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故事中的那个瘦小的孩子,如果不是家长为他撑腰,他并不敢再打瑞瑞。另外,如果孩子尝到了这种有人撑腰的好处,可能会故意迎合家长,养成颠倒是非的习惯。

所以说,有些时候把选择权留给孩子,相信他们能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做思考和学习型家长

此外,优秀的家长都是善于学习,善于自我思考和自我总结的。我们不要觉得学习只是孩子的事情,如果想要做好家长,我们也需要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比如,在下面这个故事中,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其实就源于家长不会自我学习与自我总结所造成的。话说有一天,一个四岁左右的男孩在灌木丛中玩,奶奶在旁边坐着嗑瓜子。结果孩子玩着玩着,不小心摔倒了,树枝差点戳中孩子的眼睛,但男孩并没有哭。这件事发生时,奶奶只是在旁边看着,并没有安慰小男孩。

等小男孩站起来后,径直走到奶奶面前,拿起手中的树枝打了奶奶一下。奶奶当时就生气了,狠狠地回打了孩子几下,还让孩子给自己道歉。这时候小男孩的情绪彻底崩溃,开始嚎啕大哭。

不难看出,刚才的小男孩之所以没有哭,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对抗危险上,但是脱离危险后,刚才暂时被搁置的恐惧和愤怒就会爆发出来,尤其是奶奶漠不关心的态度,更加重了小男孩愤怒的情绪。再加上家长不懂得如何与孩子化解矛盾,一场亲子冲突也就再所难免了。

而家长如果想避免这样的冲突,首先要学会有效地疏导自己的情绪。在亲子冲突中如果不懂得在脾气将发之时按下“暂停键”,就会让局面失去控制。

另外,如果在一件事情中太过于在乎自己的感受,就会忽略孩子的感受,进而无法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就像上面的故事,奶奶之所以会和孩子发生冲突,就源自于对事情缺少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没能看到孩子摔倒这件事背后,在他内心引起的巨大情感波动。

而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分析这件事,就会发现这背后反应出一种教育思想上的“懒惰”。奶奶的平静表现可以说明,她是根据过往的经验,将孩子这次的摔倒当成了一次普通的磕碰,进而误会了孩子打自己的“无理取闹,以下犯上”。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孩子之所以会用树枝打奶奶,是由于他不知道如何处理跌倒后,差点误伤眼睛的恐惧感,和没有被及时保护的挫败感,因此而做出的一种情绪补偿。这就像当我们出现某种失误的时候,处于自我的保护的本能,往往会下意识的找一个迁怒的对象,来平衡内心的情绪失衡。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耐心的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从孩子的表现中发现他们内心真实的渴望。而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思考和学习亲子教育的方方面面。

好的教育,孩子才是主体

最后我们要明确的是,好的教育,孩子才是主体,而不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就像我们的客户一样,我们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才是合格且优秀的父母,这样的家庭才是充满阳光与爱的家庭。因此,为爱赋能的前提,就是要把孩子当作爱的主体。

于丹曾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当别人问她你教孩子古诗词吗?于丹肯定地说:“当然教,但我不会让她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在她玩滑板车的时候,我们一起大声背诵,或者她在浴缸里扑腾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致地提议‘妈妈,我们背首诗吧’,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个提议,跟她一起背。”

再比如作家池莉在《来吧,孩子》这部书里写到,在她女儿小的时候,自己有一天正在做饭,女儿突然跑过来问她,她刚才放入锅里的是什么?池莉告诉孩子是油和盐。没想到孩子顺嘴来了句:“胡椒味精盐,酸甜苦辣咸,这就是押韵吧?”听到这里,池莉赶忙关了火,认真地和女儿说:“对啊,这就是押韵,押韵是古典诗歌的一个特点,押韵了就会朗朗上口……”然后就开始和女儿一起背诗。

很明显,这两位优秀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如出一辙,就是在教育中以孩子为主体,顺应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所以她们的方式是柔软的,无痕的,而不懂教育的家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教育方式是强硬的,费力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比如,有些家长会专门挑一个时间辅导孩子学习,不管孩子状态如何,都要强硬要求他们学习。再比如,孩子有问题想请教家长,如果家长正在玩游戏,大概率也会简单地把孩子打发走,让本来求知欲满满的孩子,被浇一头冷水。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会因为家长忙就变得简单。恰恰相反,想让教育变得简单,只需要家长具备一种精神就行了,那就是“做饭时,可以把火关了陪孩子读诗词”的精神。

好了,讲到这里,《别让情绪绑架爱》这本书的共读也就接近尾声了。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唐糖老师引领我们深入探索了情绪管理的世界。

在育儿过程中,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许多父母常常在不经意间被情绪左右,对孩子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殊不知这已经在亲子关系中划下裂痕。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父母的情绪自控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它教会我们如何觉察情绪、管理情绪,用理智与爱去滋养孩子。希望我们能将书中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做情绪的主人,给予孩子温暖且稳定的爱,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里茁壮成长!

0 阅读:1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