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情绪绑架爱》作者:唐糖
上一节,我们主要介绍了父母的一些错误的行为、语言、观念对孩子内心造成的隐性伤痛,以及这些伤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一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言行,避免或降低这些错误行为的发生概率?
做懂心理学的父母
那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做到自我觉察,也就是发现自身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比如,“如何改变一个不努力的孩子?”这是很多家长都喜欢问的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判断孩子是否努力,家长基本上不是以孩子本身来作为判定标准,而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进行判断。而这往往就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父母的标准是否正确?二是父母经常会用一种“笼统的不努力”来否定孩子。
更为关键的是,当家长认为孩子不努力,就会表达相应的看法,这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质疑与否定,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努力。因此家长要做的事情,不是怀疑,而是先要进行自我觉察,思考自身做出判断的合理性,从问题的源头出发,才是让改变发生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的内驱力。很多孩子懈怠,往往是因为缺少内驱力。就像我们成年人也会盼望年终奖金一样,孩子也需要一些驱动力。
那听到这,可能有家长朋友会觉得:这件事很好办,只要给孩子足够的奖励就可以了。但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物质奖励,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陷入目标之争,也就是为了达目的不择手段,更看重成绩,而非学习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只会做题、考试的原因之一。
因此,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树立长久的目标,并与孩子的梦想相结合,以及分析他们优势是什么,该怎么实现等等。
在作者的咨询经历中,就有这样一个很好的家庭示范。小朋友浩浩在上初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父母意识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督促他学习,决定尝试让他自主决策。在新学期开始时,父母和浩浩一起讨论学习计划。他们让浩浩自己分析各个学科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提升计划。浩浩经过思考,决定在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学科上重点提升。
为了提高数学成绩,浩浩决定每天额外做一些练习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英语,他制定了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单词和阅读英语文章的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浩浩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有时候会因为贪玩忘记做练习,或者觉得英语阅读太难而想放弃。但因为是自己制定的计划,他内心有一种责任感,再加上父母的鼓励、引导,使得他每次都能克服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浩浩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他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决策带来的成就感,学习的内驱力也越来越强。他不再需要父母的督促,而是能够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学习也有了更积极的态度。这就是内驱力的巨大作用。
最后,我们做为家长,还要懂点心理学,以此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之一,就是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孩子能够长久地保持乐观情绪。当一个孩子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心里内耗上时,他是无法努力学习的。
同样,一个潜意识里处于高度防御状态的孩子,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率。我们家长要学习如何与孩子聊天,如何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比如,让孩子当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位妈妈发现刚上初一的女儿不爱读书,成绩一般,一提到读书就有畏难情绪。于是,妈妈在晚饭后让女儿给自己当语文老师,说自己上学时语文学得不好,让女儿教自己。
女儿开始有些犹豫,但在妈妈的鼓励下答应了,每天教妈妈一小段。妈妈努力营造读书的家庭氛围,布置家庭读书角,和女儿一起读书,还经常让丈夫参与其中。渐渐地,孩子爱上了读书,养成了一回家就读书的好习惯,功课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个过程其实应用的就是费曼学习法,孩子通过在学校的输入和教妈妈的输出,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学习反馈。
调整心态,降低高预期
除了要懂一些心理学,为人父母还需要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以“躺平”的视角来看待孩子所作所为。这里的“躺平”不是让大家真的“躺平”,而是要用合理且温和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压迫。
关于“躺平”,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降低期待。各位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在工作时被领导或甲方予以高期待时,你的压力往往会大大增加,心态也会比较紧绷。而在高压的心理条件下,往往达不到预期结果。孩子也如此。父母的高期待,也会对孩子造成隐性压力。
可能有朋友听过这个故事。2018年一篇名叫《妈妈,我去天堂了,这里太累了》的文章在全网引发了热议。它的作者是一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在这篇文章里,她阐述了自小就被父母予以极高期待,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嫌弃笨,结果天天被喂各种营养品,导致身体早熟。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后,又被父母安排进了一家优秀的律师事务所,但是高压的环境和对职场的不适应让这位女生喘不过气来,最终在给母亲留下一封短暂的邮件后,她毫不犹豫地从21楼跳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高期待常常是父母自恋的延伸,这种期待背后的含义是:我期望你成为我期望的样子。当父母怀着“自恋式”期待时,往往意味着孩子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所以这种期待常常暗含着否定意味。当父母总在潜意识当中认为孩子不行时,他们关注的焦点也会聚焦在孩子不行上,并常常以此来批评孩子,对孩子形成一种负面强化,最终孩子可能真的不行了。所以,我们家长朋友一定要对此保持警觉。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作为家长也要放下自己的傲慢心态,警惕自己成为“双标型父母”。所谓的双标,就是“严以律人,宽以律己”,虽然有些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有双标行为,但是更多数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践行着双标规则,在用无意识的行为伤害着孩子。
比如,孩子想要买一个稍微贵一点的学习用品或玩具,父母就会说:“太贵了,别买了,浪费钱。”但自己买东西或出去吃饭时,却毫不心疼,花钱如流水。再比如,父母教育孩子要节约用水、用电,吃饭不能剩饭。但自己却经常不关水龙头、电器,吃饭时剩下很多食物,还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些潜在的双标行为都需要我们具有一定反省意识。如果不注意改正自己的双标行为,就容易对孩子造成“失信”。一旦对孩子造成失信,那么以后父母说的话,孩子也就不会听了。
另外,父母的双标行为也会使孩子的社会功能受损,没有人会喜欢被人用双重标准对待,这会直接导致孩子失去对他人的信任,进而影响社会交际。
对此,家长应该掌握识别“双标”行为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深度的觉察。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要到达什么样地目的等等。有了这种深度的觉察,我们也就能够减少这种双标行为的出现。
寻求外部支持与专业帮助
最后,父母在面对情绪管理和亲子关系困境时,往往仅凭自身力量难以完全突破。此时,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寻求支持是一个重要途径。亲朋好友可以成为倾听者,当父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因情绪问题感到苦恼时,向他们倾诉,能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比如,父母因为孩子叛逆期的种种行为而焦虑、愤怒,和朋友交谈后,可能会从朋友分享的类似经历中得到启发,明白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从而缓解自身的情绪压力。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大家还能相互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父母更好地应对孩子的问题,进而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
除了亲朋好友,专业帮助更是不容忽视。心理咨询师经过专业训练,拥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能够运用专业的方法,深入了解父母情绪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毋庸置疑,好的情绪对促进亲子关系有极大的帮助,在孩子未来的成长道路中也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真的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伤害到了孩子,我们该如何挽救呢?我们与孩子产生的矛盾,又该如何恰当的解决呢?让我们下节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