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鹰哥爱写文 2025-01-28 04:41:57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作者:季羡林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精选了季老先生自1933年到2006年长达70多年创作的文章。历经大半生世事沧桑,先生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透过这一篇篇娓娓道来、如同涓涓细流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感受季老先生对人生的参悟和智慧,以及无处不在的从容与豁达。

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2003年的一篇短文中,季老先生回忆十几年前,他到曾经待过十年的德国哥廷根访问,特意去拜访了当时的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和夫人。两位老人虽然还健在,但已今非昔比。他们的房子已经捐给了梵学研究所,汽车也卖掉了,独生子在“二战”中阵亡,现在只剩下孤独的老夫妇,在养老院里度过余生。

季老先生的突然到访,让教授和夫人大为惊喜,夫人专门拿出了过去他在德国读书期间常吃的点心。教授更是如同返老还童,高兴地说:“让我们好好过一过当年过的日子,说一说当年常说的话!”

最后告别时,季老先生满含热泪,他嘴上安慰教授夫妇,过几年还会再来看望他们,但心里明白,这种机会并不多,这一次见面,或许就是永别了。

对于过去的某些时刻,我们常常因为怀念而生出许多留恋,又因往昔不再来而感到遗憾,所以才会有“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感慨。人在当下,往往最难自知,每一刻其实都再也无法复制。

所以,季老先生提醒我们,与其在回忆中生活,不如好好珍惜当下,因为每个看似平凡的“现在”,都可能成为日后怀念的“过去”。

时间飞速流逝,当人迈入老年,就到了参透生死的时节。季老先生说,生与死也属于时间的范畴,但生与死并非绝对对立。中国古代道家主张“万物方生方死”,将这两者辨证地联系在一起,认为生即是死。时间每跳动一秒,我们的生就延长了一秒,同时也向着死亡靠近了一秒。所有事物,都是方生方死,自然规律不可逆转。

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与其总是希望长生,不如顺其自然,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个人活着,必然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因为时间成了枷锁而处处抗拒、感到难受?还是向死而生,学会戴着枷锁跳舞?季老先生说,对于这一点,他已经想通了。

血浓于水

“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季羡林先生在1999年的一篇短文中,讲到他曾多次听到台湾朋友形容与大陆的感情,是非常简洁但深刻的四个字——血浓于水。

提及海峡两岸的关系,我们常在口头上或文章中,自然而然地用到“血浓于水”这样的字眼,但季老先生对于这四个字背后,两岸人民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却是一再深有体会。

有一次,季老先生一行出访台湾,落地机场大厅后,他吃惊地看见,在台湾的北京大学东方语专的十几位老校友,几乎全部赶到了现场迎接。这些老校友们都已接近或超过古稀之年,他们举着长达数米的大红布标,上面写着欢迎的标语,这样热烈的感情,让季老先生不禁热泪盈眶。

那天后,他在台北的十天中,又数次亲耳听到台湾朋友们讲“血浓于水”这几个字。在台湾北京大学同学会欢迎季老先生一行的宴会上,气氛非常真挚温暖,会长杨西昆先生当时已经92岁高龄,仍在夫人的陪伴下亲临会场,欢迎大陆来的北大校友们。大家举杯互庆,共祝长寿。

坐在季老先生左边的,是一位已届耄耋之年的女士,面容端庄,但步履维艰,她就是台湾广有名望的铭传大学创办人包德明女士,五六十年前,曾在北大读经济系。

那天,觥筹交错中,包女士站了起来,颤巍巍地走到两桌之间,眼含热泪,她用颤抖的声音大声说:“我有一句话,已经在心里憋了几年。今天,看到大陆来的亲人,忍不住非说出来不可了!”

包女士说,血浓于水,台湾富,大陆强,合起来就是一个既富且强的大国,岿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谁也不敢小看,谁也不敢欺负,这是中华民族绝大的好事!最后,包女士情绪激动,不能自已,颤巍巍地回到座位上。全体北大校友,莫不为此动容。大家鼓掌之余,内心想的都不外乎那四个大字“祖国统一”。

季老先生那次出访台北时,已是望九之年,由于台北的气候和大陆相差悬殊,加上长途跋涉,他病倒了,高烧接近四十度。台北的朋友对此非常关心,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林光美女士,陪同季老先生去台大校医院检查治疗。宴会上的包女士,即便散会时已是深夜,仍然将祖传的治喘药,送到季老先生下榻的宾馆。不仅如此,包女士还说,等季老先生回大陆后,会把药方寄给他备用。

后来,季老先生结束访问回到燕园后,果然收到了包女士的信件。作为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他已经历了几个时代,本以为早就“悲欢离合总无情”了,而这些台北朋友们的关怀和行动,让他深深感激,也发现,即使到了茶寿之年,人的内心依然充满了感情,对于人间的一切美好之事,是无法儿不被打动的。

时间看得见

早在1935年夏天到德国柏林时,季羡林先生临时在街边一个小杂货铺里买了一个小盒子,用来装刮胡子的刀片架。小盒子颜色深紫,既不是木头也不是金属材质,可能是一种什么塑料制成的,很不起眼也不是什么名牌。

然而,季先生自己也没有想到,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盒子,竟然陪伴了他六十多年。他88岁时,这个小盒子依然完好无损,没有丝毫的变形。那些日常用的钢笔、小刀、衣裤鞋袜之类的东西,早已不知道换了多少代,唯独这个小盒子,一直陪在他身边,陪他度过十年德国求学时光,又随他前往瑞士、法国、越南,回到祖国。后来,季老先生又曾多次前往亚洲多国和地区,四下日本、五赴印度、两访韩国,还走过大半个非洲,旅行不计其数,日用品常常翻新,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小盒,它可以说是季老先生一生坎坷的见证者。

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制造出一件微不足道的器物,还能六七十年不变形不磨损的呢?实际上,这个小盒子背后,隐藏的是德国这个民族的严谨与真诚。

当今世界,名牌层出不穷,在形形色色的广告无休无止的卖力吆喝中,反倒是这个没有来头沉默不语的小盒子,给了我们最高的启示:如何做事,如何为人?时间考验一切,也必将去伪存真。

用历史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时间有着巨大的力量,正因如此,季老先生强调,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

一个人想真正了解自己,尚且不容易,更何况一个民族,想了解自己就更加不容易了,尤其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

鸦片战争前,我们既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也不了解世界局势,以天朝大国自居,颇有些盲目自大,井底之蛙。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统治者曾经碰得头破血流,在殖民主义者面前节节败退,于是,他们一度向洋鬼子低头,奴颜婢膝。上行下效,流风所及,连老百姓也受到影响。所以,鲁迅先生曾发出慨叹: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季老先生指出“端在启蒙”。应该让中国人民从上到下,都能真正了解自己,了解历史,了解大势。而想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就要既洞察过去,又清楚现在,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中国人民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样子?季老先生认为,鸦片战争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那之前和之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人觉得中国是文化之邦、智慧大国,中国的一切都是灿烂美好的,令人神往。在17到18世纪欧洲一些伟大哲人的著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从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的作品中,也展现出同样的看法。

而到了今天,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该怎么看待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呢?

季老先生指出:第一,我们应该用全面的、历史的、辨证的观点来看待自己,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第二,我们对西方世界的东西,一定要有鉴别能力,要分得清鲜花与杂草,不能简单冲动地认为,西方什么东西都是好的。西方的好东西,我们可以学习,但是不要忘记,并非所有闪光的东西都是金子。我们的所思、所感、所做、所为,要能经得起时间的鉴别,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时间,不仅能回答所有的疑惑,也会见证所有的真心。

0 阅读:7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