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情绪绑架爱》作者:唐糖
上一节,我们主要介绍了生活中亲子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矛盾的主要场景,以及背后的原因所在。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一看,长期的亲子矛盾,会给孩子带来哪些持久的隐性伤痛?
孩子的隐性伤痛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叫作:“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从小就暴露在家长的负面情绪之下,那么会给孩子造成很多一生都难以弥合的隐性伤痛。
孩子成长初期,父母是他们最坚实的避风港,然而长期暴露在父母失控的情绪之下,这一港湾就会变得摇摇欲坠。每当父母愤怒咆哮、争吵不休,孩子眼中的世界就会变得天翻地覆。夜晚独自躺在床上,他们可能会反复回想着父母激烈的表情与尖锐的话语,内心被恐惧充斥,曾经安心入睡的惬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时刻紧绷的神经,担心下一次情绪风暴何时来袭。
而这种负面情绪带来的隐性伤痛,首先就表现在孩子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上。比如,在学校里,面对展示自我的机会,孩子即便内心有渴望,也会因根深蒂固的自卑而退缩,害怕再次印证父母眼中那个糟糕的自己。再比如,父母在孩子考试失利后,不是给予安慰和帮助,而是愤怒地责骂孩子“笨”、“没出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毫无价值。这种自我认知偏差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得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缺乏勇气,甚至会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注定无法成功。
另外,父母的负面情绪以及跟孩子发生的矛盾冲突,会让他们习得相同的负面情绪认知,进而影响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来学习情绪管理的。
我们知道,孩子是最擅长模仿与学习的,如果父母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就难以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他们可能会要么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真实地表达内心感受,害怕像父母一样失控后带来不良后果,要么也变得情绪暴躁,以同样激烈的方式应对问题。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小女孩,在面对比自己气场强的人就柔弱,面对比自己气场低的人就强势,这其实就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行为方式。
因为在孩子的认知里,这就是处理问题的正常方式。有时这种潜在的“被模仿”家长甚至毫无察觉。比如,孩子在吃零食,父母虽然不高兴,但没有直接上前制止,而是不由自主地皱皱眉、撇撇嘴,但这个短暂的微表情,如果被孩子捕捉到,他们潜意识里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进而影响自己的内在情绪,甚至变得敏感多疑,导致自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的破碎并非一朝一夕能够修复,有些孩子即便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依然会表现出过度的敏感与猜忌,害怕伴侣突如其来的情绪变化,让同童年阴影重现,始终难以全身心地信任他人,最终陷入重建安全感的艰难泥沼。
比如,书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晓妍成长于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父母经常激烈争吵甚至摔砸东西,她只能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长期处于恐惧与不安之中。等她长大后和男友相恋时,男友偶尔的情绪变化或态度转变都会让她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对感情的恐惧之中,她开始不停地追问、偷偷查看对方手机、对男友人际交往充满猜忌等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隐性伤痛对其人生发展造成的巨大影响。
父母的无意之举,往往会中伤孩子
那么,孩子心中的这些隐性伤痛是如何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形成的呢?或者说父母的哪些做法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隐性伤痛呢?
对此,作者指出,家长朋友在教育过程中的错误行为、观念、语言都极易造成孩子的隐性伤痛。
首先,就行为而言,家长们除了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外,还应避免对孩子的需求“麻木不觉”,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比如,一个小女孩在日记里写道,自己不爱说话,是因为对自己的长相比较自卑,因为自己比较黑,同学就取笑她,说她是非洲来的。可当她把内心的想法跟父母交流后,父母却拿学习成绩说事,说她学习成绩不好,关注这些事情属于自讨没趣。而这让小女孩非常伤心,从此不再和父母说心里话,并在日记里隐隐透露出轻生的念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心理诉求的忽视,对孩子面对伤害时的麻木,往往会造成比原事件本身更大的伤害。
就观念而言,某些父母会天然带有一种“我是对的,孩子是错的”观念。这种不信任感通常会给孩子造成隐性的心理负担。比如一对母子,妈妈提醒孩子明天上课要认真听讲,孩子说明天不上课,妈妈很惊讶,说:“不可能吧?”孩子急的面红耳赤,说第二天开运动会,不上课是真的。妈妈依然不相信,直到跟老师打完电话确认后,才相信了孩子说的话。这些生活中的琐事看似是小,但是家长的神态,语态都会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孩子总是能敏锐地观察到父母的内心情绪变化,一个不被父母相信的孩子,也极难相信别人,更不容易产生自信。从本质上来看,这种不信任孩子的观念,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担心、焦虑和警惕,但从更深层次来说,这可能是父母对外界保持着无意识的防御心理,并将这种防御心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最后,在语言方面,很多家长朋友们会认为只有对孩子发火,对孩子进行控制与指挥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实际上,看不见的伤口往往隐藏在父母不经意的语言当中。
比如,王女士在接女儿放学回家后,女儿却提出想吃炸鸡。王女士很生气,认为女儿刚才在路上不说,到家里才说,太任性了。但是女儿闹着一定要吃炸鸡,王女士最终还是耐下性子,为女儿下楼买了炸鸡。女儿吃完后开开心心去写作业了,王女士则独自一人在厨房里做饭。
不一会,女儿突然凑过来抱住了她,说:“妈妈做的饭好香,好厉害,我今天可想妈妈了!”见女儿来撒娇,王女士也笑了,摸着女儿的头说:“妈妈也很想你,但你以后能不能好好说话,不要提无理要求,你总是耍小性子,闹脾气,弄的大家都不开心。”可还没等王女士说完,女儿就气呼呼地离开了。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不仅是亲子,和家人相处时我们也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闹的不欢而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对方以热情拥抱你时,你却在给她分析对错,这无异于给对方泼了一瓢冷水。主持人涂磊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很多矛盾的产生就是在最该谈感情的时候讲道理。
此外,父母的唠叨,也非常容易激起亲子矛盾,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所谓话说三遍淡如水,父母的唠叨,很多时候是在将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重复说,却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所他们才会产生逆反心理、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
因此,我们作为家长,不仅要避免给孩子泼冷水,还要避免唠叨,要关注孩子真实的诉求,为他们塑造一个快乐温馨的生活环境。
本质是在伤害孩子的大脑
前面我们说到父母的行为、语言、观念对孩子造成的隐性伤痛,其实归根结底,是对孩子大脑的影响。大脑是构成人类一切行为要素的终端器官。父母长期的负面情绪以及不当的行为、语言及观念等等,都会使得孩子的大脑神经回路构建受到影响。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幼年时期是大脑神经回路快速构建的关键阶段。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块正在编程的电路板,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如同在编写独特的“程序”。当父母频繁爆发的负面情绪和错误的行为观念的刺激,则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应激反应。
比如,父母指责孩子,或对孩子的需求加以忽略时,孩子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长期处于这种充满应激的环境中,大脑神经回路会朝着过度警觉的方向发展。负责情绪调节、恐惧反应的杏仁核会过度活跃,而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前额叶皮质的发育则可能受到抑制。这就如同原本应该平衡发展的两条神经通路,一条过度生长,另一条却发育不良。
以我们的社交关系为例,成年后的社交恐惧与亲密关系焦虑,与父母在小时候对孩子的精神压迫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神经心理学的延续性来看,幼年时形成的这些不良神经回路和心理创伤,会在成年后表现为明显的社交问题。
在社交场合中,由于安全感缺失和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他们会对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而被拒绝。大脑中过度活跃的杏仁核会在社交情境下迅速启动恐惧反应,导致他们出现社交恐惧现象,比如,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参加社交活动等等。
此外,在亲密关系中,同样因为幼年的经历,他们会对伴侣的行为过度解读,时刻担心被抛弃,或者担心对方有不忠的行为,无法以健康、平和的心态去经营亲密关系。而这往往是一种幼年时期对父母情绪不稳定的恐惧,在成年后亲密关系中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