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尽调这些年(三十八)-国资容亏100%

志勇看商业 2025-02-21 20:07:06

我想写一个关于尽职调查的系列内容,并不是想教你们什么知识,我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我只是想写一写,这些年看到的现象、项目以及个人的观点。仅希望能通过我的文章让你们了解一些潜规则,一些骗局,一些套路,以我的角度带你们看看这些年的市场。

这两天看到网上传说,广州国资委发布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出现100%亏损,很多自媒体说以后创投环境会越来越宽松,什么大胆资本、耐心资本、不以盈利做唯一考核指标等等等等。

我去仔细看了一下原文:

https://www.gz.gov.cn/gfxwj/qjgfxwj/hpq/qbm/content/post_10114174.html

你们有兴趣的也去看一下,不长。

确实明确写了,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出现100%亏损。

其实去年年底,佛山、成都、武汉、无锡、深圳、合肥等各地方都出了允许亏损的相关政策,基本30%-80%不等吧。

广州这个100%确实挺唬人的,我看很多自媒体狂欢,好像那个煤老板、傻大款又回来了,即将再次迎来“宽松”的创投环境。

还有关心我们的朋友问,未来的环境会不会不利好我们的尽调业务。

其实不仅不会不利好,反而是重大利好。

这个政策,或者说从去年的十七条,到年底的算大账,算总账,以及今年的各种容亏率,这一切的方向并不是他们解读的什么更宽松的环境,什么傻大款、煤老板又回来了。

反而未来迎接咱们的是更强的监管,更科学更全面更无微不至的投后管理。

从项目选择,投前尽调、协议约定、投后管理。

尤其是投前尽调和投后管理。

必须承认,国资作为主要lp的这些年,对于财务尽调其实是并不太重视的,几乎不需要了。

这个我最有发言权了,不管是对赌、返投、无限连带、资产兜底,这些都淡化了财务尽调的意义。

再说投后管理,其实一级市场,基本就没什么投后管理,大家的投后管理就是每年收到的审计报告,没了。

投资人对企业的情况一无所知,消息都没外人灵通,这个以前我也都写过,这是普遍现象。

而且,你们别以为只有机构是这样,那些上市公司直投的,一样。

我这段时间做回购退出的业务,遇到好几个上市公司直投的周边行业,都算是上下游呢,一点话语权都没有,极其不配合,手里也没啥资料。

就这种情况95%都这样。

好多不干这个的朋友就不理解,总觉得是股东就怎么样怎么样,行使股东权利啊,查阅账目啊,不配合就起诉啊。

真的,我劝你跟身边做投资的打听打听吧,或者你幻想一下,你说这种可能么?

那个著名的招聘必算八字那个企业,都起诉了,冻结了,还是不让查账。

股东不分大小,不分有名没名,只分是否参与管理,你们明白么?

99%投资人,几乎都不参与管理,都是财务投资。

而且!最重要的,人家他妈也不让你参与管理!

我觉得也确实不应该参与管理,你投的就是人家的团队,人家的运营,人家的技术,你参与毛线管理。

有人说控财务,首先告诉你控不了,第二如果你真的强硬的控了,那都不叫参与管理了,那叫控制管理了,管理团队绝对不可能接受。

你们老说什么行使股东权利,不配合就起诉,现实工作中怎么可能像你们说的那么针尖对麦芒呢?

那不都撕破脸了?管理层撂挑子了,团队摆烂不干了,图什么啊?

这就是现在所有投资人被动的根源。

我以前就说过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是这个团队,主导一个公司的,不是股东,是这个团队,是管理层。

没有一个人是你的,全都不听你的,你行使毛线股东权利啊?

人家就不给你发资料,就打太极,就要商议,就保密,就从长计议,你现在能怎么样?

起诉么?怎么个意思?不过啦?要离?

不过整体看下来,普遍还是上市公司直投或者cvc的相对好一丢丢,很有限,反正也是手里啥资料没有,顶多过去转悠转悠,现在开始收集也是需要技巧吧。

回到各地容亏率这个政策,咱们先抛开这个亏损申报执行的难度,以及各种落地实施的问题。

允许你亏,不是鼓励你亏,亏也要亏的明明白白,你要勤勉尽职,要有依有据,要有相关责任认定。

说白了就是日后要严格落实投后管理,要去真的做投后管理,而不是每年要一下审计报告。

要通过投前尽调筛选掉一部分大骗子,通过协议约定,明确股东具体的权利,通过投后管理,让管理层和实控人不敢也不能胡作非为,职务侵占、资金出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这种基础下的亏损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是彻底告别了那个光给钱,别的啥都不要管的傻大款时代了。

说实话,作为机构,都吃了这么多年亏了,一个坑一个坑踩出来的,历史确实是周期性的,但也不能退步啊。

怎么可能会越来越无脑的宽松呢,一级市场就是他妈太宽松了,几乎零监管,才有这么多骗子啊。

我说点实操建议,未来一定是一个强投后管理的时代,机构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要从投资协议中就明确相关条款,而不是像以前似的粗旷的说一些东西,落实不了,没意义。

一定要按月或按季度收集整套财务资料,你们明白啥是整套不?不是3张财务报表,是母公司及子公司所有的帐、合同、银行对账单、纳税申报表、工资表、以及各种辅助台账。

现在这些东西不好要是因为以前从来没要过,所以现在不好要。

那之后的新项目,从投资协议里你就约定清楚,需要什么周期提供什么资料,从第一个季度就开始要,让他形成习惯,让他胡作非为的空间减少。

这个周期绝不能是一年一要,一年能发生的事太多了,最长一个季度,要我说就月月要。

我以前做投后管理的时候,提这个要求,内部就一大堆反对意见,说我给企业增加工作量。

你们啊,真是无知,一个正常的企业,这些资料都是现成的!!!他只需要整理打包发给我!

除非他需要给我整理一份,经他加工的假资料!

帐做好了,导出、合同他走线上审批一定会存电子版,他这个企业要是没有电子存档的制度,或电子审批的系统,你就给他投后赋能,上制度上系统。

我不知道都2025年了,哪个科技企业还没有无纸化办公,别老拿我当大傻子好不好。

银行对账单月月必须存电子版,他不存你就要求她存,这本来就应该存好电子版,以后股改、审计、全都要用的。

各种台账,他做了就一定是现成的,增加不了多少工作量。

除了提高要资料的频率和内容,你们要加强巡访,有些人觉得很尴尬,不知道怎么巡。

我告诉你一个好执行的方法,你们就约定好,每个季度要开一次经营分析会,然后所有股东派代表参加,就行了,你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巡访了。

这两个要求都不是让你参与管理,开会也没让你发表意见,也不需要你决策,更不需要你投反对票。

我是支持财务投资人不参与管理的。

你这些要求,只是为了收集资料,了解情况,其他的你一概不管。

目的是投后管理的第一步,你先要让你对企业的信息透明及时准确,你只有掌握最新准确的情况,你才能分析判断,做你这个项目的投后管理。

这个就是各地容亏政策背后未来的趋势,企业没有什么不好接受或者不能接受的,因为并没提出什么苛刻的要求。

不过机构大概是会多一些工作量,以后对于机构的投后管理体系要求会比以前高了。

要建立完整的投后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收集资料只是第一步,要分析数据,分析市场,了解舆情,还要定期做暗调、了解相关动态。

再告诉你们个技巧,多加企业员工微信,以后一定用得到,财务部门的,投资部门的,政府关系部门的,研发部门的。

大家都是好朋友,你只是一个来收集资料的打工仔,就营造这个人设,明白吧,傻白甜。

所以这个容亏率的政策,以及未来强监管,强投后管理的环境,其实是利好我们做财务尽调,和投后管理业务的。

我们今年年初,不是搞了那个回购退出外包的业务么。

然后居然有人说我这个行为,打击了市场的活性,说我这么搞,以后就没人敢融资敢创业了,阻碍了市场发展。

没想到阻碍市场发展的不是那些骗融资、骗补贴、职务侵占、挪用公款、资金出境的大骗子,而是我这个做财务尽调的。

哎,无言以对。

我从来没说过鼓励诉讼,也从来没说过要把问题搞僵搞复杂,我只是通过调查让投资人多一些筹码,多一些主动权,能更好的谈判,更好的把问题解决了。而已。

不说了。

欢迎各位甲方找我们做财务尽调,或者投后管理哈,我们可以帮机构打造完整的投后管理流程制度,当然这个工作也可以外包给我们。

如果你是一个风控、财务,想学习相关财务尽调、暗调、投后管理、财务分析等相关实操内容的,可以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皆为匹夫”。

0 阅读:0

志勇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