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惊雷万蛰醒,万花丛中踏香行。”惊蛰一到,天气回暖,春雷萌动,万物复苏。步入春季乍暖还寒,人体毛孔从闭合到逐步开放,既是人体易受风寒入侵的季节,也是艾灸养生的重要时机。
《名医别录》中说艾草“主灸百病”。春季艾灸既能发挥艾草纯阳之性,养阳护体,又有灸通经络的作用。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此时经脉开合,气血流转,适时以艾灸火热之力助阴阳互生,气血旺盛,治病防病能够事半功倍。把握春季养阳好时光,用艾灸促进、保护体内阳气的升发,为一年的健康开启良好的开端。
中医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辨证为基础。艾灸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手段之一,辨证对于艾灸临床效果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辨证的第一步是辨发病之症,求致病之源。次是根据病变的性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方法和处方。方法是治疗方案,处方是治疗措施。“方随法处,法不离方。”艾灸辨证的目的即是为了立法,法则、定则、措施明确,如此才能使灸疗产生补泻效应,从而达到调理目的。
艾灸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春季气候潮湿、春雨连绵,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湿邪入体而引发湿邪,就容易出现鼻炎、手脚凉、月经不调、肾虚等问题。
所以,养阳就尤为重要。
选用不同的穴灸疗,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应用灸疗补泻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以提高灸治疗效。
艾可驱寒补阳,灸能通调脉气 。春季艾灸,益处多多,为此西安市中医医院曲江院区中医治疗中心综合开展不同的个性化辨证方案,通过细致的辩证与诊察适应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干预疾病进展,做到“一人一法,一灸一方”。
现对艾灸主要治法做出一些简单的介绍:
壹 辨证选病症
补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疗慢性病。包括气虚证、气脱证、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阳虚证等。灸法保健,亦多用补法。
泻法:艾条温和灸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
✿阳虚:阳气不足的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是阳虚体质的一种,属于较重的阳虚体质。表现为畏寒、喜暖、爱喝热水、容易拉肚子、手脚冰凉、没精神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黄、体型虚胖、脉搏缓慢。阳虚的状况是最适合艾灸的,艾灸大椎、命门、关元、涌泉都是补阳要穴。
阳虚体质:主要以温补阳气为主,可常艾灸大椎穴、命门穴、肾俞穴、气海穴、关元穴、神阙穴。于食疗,建议寒性体质可用生姜和大枣熬水喝,也可用当归泡水喝。
✿阴虚:阴液缺乏的热性体质
阳盛阴虚的人代表体内的水分不足,水少则火旺,因此体内总会有一些莫名的火气,易口腔溃疡,或出现手脚心发热,胸口烦热。表现为喜寒、小便黄赤、烦躁易怒、便秘、口咽干燥、舌红苔黄。
俗话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虚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它的源头往往就是阳虚,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很多人存在下寒上热的情况,就是因中下焦的寒气太重,阳气被逼上焦,表现出来为上火,其实下焦仍寒!故而阴虚并非不可以艾灸,只是与阳虚的艾灸有所不同,阴虚更侧重补中气,以引火下行为主,且艾灸强度也要更低一些。
阴虚体质:艾灸肾俞、八髎,能补中气,消除中焦的阻碍,并让上焦的火气往下走;然后,可以艾灸三阴交、复溜、涌泉,把这火气进一步往下导到双脚,引血归源!所以,阴虚体质的人主要以滋阴为主,可常艾灸太溪穴、涌泉穴、三阴交穴、阴郄穴、照海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虚的源头往往就是阳虚,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因此,身体每一个部分的阴阳都必须保持平衡。
贰 隔物灸常见灸法

①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约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扎几个孔,放在应灸的部位上,将点燃的艾炷放于姜片上施灸。当艾炷烧尽,再换艾炷施灸,以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疱为度。
本方法散寒止痛、温胃止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等。
②隔蒜灸:将新鲜的大蒜捣成蒜泥,做成厚约0.3厘米的蒜饼,或者直接将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3厘米的蒜片放置于穴位皮肤上,其他操作与隔姜灸相同。
本方法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要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等。
③隔盐灸:将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在食盐上再放一薄姜片以防止盐粒遇热爆炸),然后将大艾炷放置其上施灸即可。
本方法回阳救逆,升阳固脱,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吐泻、腹痛、虚脱等。
④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成硬币大小的饼,中间用针扎几个孔,置于施术部位上,再将点燃的艾炷置于其上施灸。
本方法温肾补阳,主要用于治疗命门火衰引起的阳痿、早泄、疮疡长久不愈等。
叁 推荐特色治法

01增强抵抗力
有的人体质虚弱,体内邪气多,或是有暗疾,那么他体内的春阳升发的就会比较慢,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春天没有足够的阳气消耗,人会缺乏精神,而且容易生病。
所以补春阳,就是艾灸不容忽视的好处之一,尤其现代人各种消耗阳气的习惯太多,春阳往往升发缓慢,通过艾灸,可以唤醒体内阳气,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推荐艾灸疗法:咳喘一号灸法,咳喘二号灸法
02疏肝养肝
春天是肝当令的季节,肝属木,木的特点是生长、通畅、朝气蓬勃,最怕受到压抑。还有的人肝气兴奋的太过了,出现肝火,肝阳上亢,并伴有以下症状:
口干,口苦,口臭,舌苔发厚,牙龈红肿;睡眠不稳,多梦,失眠;心烦意乱,容易发怒,控制不住脾气;精神不好,容易瞌睡疲倦,头晕。
可以通过艾灸养肝疏肝。因为肝的问题主要在气,而艾灸调气非常厉害,尤其是配合一些和肝经关联的穴位,在春天保护肝特别有用。
推荐艾灸疗法:痛经灸法
03祛湿
中医里,湿邪可以称得上是“万恶之邪”,春天阴雨绵绵,空气湿度高,容易入体,造成身体湿气重,为疾病埋下祸根。
因此春天要注意预防湿气入体,尤其是南方多雨地区。要避免吃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因为湿气重,痰多的人,往往是脾脏功能受损,令体内多余水分难以排清,形成“内湿”,再加上气候潮湿,危害不要太大。而通过艾灸,以热引热,排除体内的湿寒也是祛湿的绝佳方法。
推荐艾灸疗法:便秘一号灸法,便秘二号灸法,胃痞外治灸法,胃痛外治灸法,泄泻灸法
肆 注意事项
春夏艾灸小建议:
1. 艾灸频率不要过于频繁,一般一周 2 - 3 次为宜,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吸收和调整。
2. 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凉,尤其是不要立刻洗澡。3. 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效果会更好哦。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立春时自然界阳气开始上升,人体阳气也随之萌动。然而,此时气温仍不稳定,阳气初升但相对薄弱,容易受到寒邪侵扰。艾灸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特定穴位,能激发人体自身阳气,增强抵抗力,抵御外邪,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与立春阳气生发的特点相契合,促进身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春主升发,艾灸养生,是顺应自然、呵护健康的智慧之举。艾灸正当时,别错过春夏养阳的好时机,来试试艾灸养生吧,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季节元气满满,健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