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是大道?赵州从谂说:大道透长安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3-22 05:11:41

问:“如何是道?”师曰:“墙外底。”曰:“不问这个。”师曰:“你问那个?”曰:“大道。”师曰:“大道透长安。”

——《五灯会元》第四卷 赵州从谂禅师

白话直译:

僧人问:“如何是道?”

赵州从谂说:“你看墙外。”

僧人说:“我不是问的这个道。”

赵州从谂问:“那你问的是哪个道?”

僧人解释道:“我问的是大道。”

赵州从谂回答:“大道透长安。”

鉴赏评说:

僧人以为赵州没有明白自己问的问题,以为赵州在说墙外的道路。其实,赵州一直都知道他问的是什么,也没有丝毫隐瞒的回答他了。

道,是“非我”的存在,只在外面。

当你参与到外境之中时,得到的已非本来,而是外境在心中的投影。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自己而言是真的,但却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从这个层面来说,道不可得。因为你不参与则不识,当你识得个什么时,又都不是那个本来了。

正如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山中的野花开得正艳,但只有当你看见花的那一刻,花的颜色才分明起来。在看见花之前,花只是寂静开放,对你而言相当于是不存在的。

就好比巴菲特的午餐,马斯克的火箭,虽然奇特,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离你太过遥远了,以至于毫无意义。

能走进你世界的对你而言才有意义,在你参与之外的一切无论多么精彩,皆虚幻无比。

道,不在你的所得之中。也可以说,道,不含有你的任何痕迹。当然是在“墙外”的。这堵墙,就是你。

大道虽然不可得,可不就在长安城中的一景一物之中呈现吗?赵州从谂的两个回答其实并没有任何分别。

还记得李翱与药山惟俨的故事吗?

李翱问药山:“如何是道?”

药山未开口回答,只是用手向天上指了一下,然后又向地上指了一下,问道:“懂了吗?”

李翱向上看,什么也没见到,再向下看,只有一只水瓶,于是摇摇头答道:“不懂。”

药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山河大地无一不在诉说着那言语难以企及的大道,只不过世人都太用心了,把自己的心生世界当真。

佛陀曾说:“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心生世界就是那“妄想执着”,它把道与你永远的分割开来。

你不参与的才是道,可是你能不参与吗?正说之时,已经参与进去了。

要想不生,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不去执取所生之物,就与道契合了。真能如此的话,说有个道也是多余的了。

一切本来如此,分别皆因自己而起。

看见狮子无情的捕杀羚羊,你会为觉得羚羊可怜吗?看见羚羊啃食青草,你又会为青草而感到可惜吗?见到花开,你会高兴吗?见到花谢,你会伤感吗?

其实没有谁残忍,也没有谁是可怜的。没有不自然,也没有不和谐,一切本来就如此。如果有了什么异样,问题皆出在你的身上,因为你不但参与进去了,还住在心生之物上。

道,不是在形式上要满足什么要求,也不是在原理上要符合什么道理,更不是在精神上要达到什么标准。花开是契合道的,难道凋谢就不契合道了吗?

淡泊明志的智者是契合道的,难道曾经的那个懵懂少年就不契合道了吗?以前不懂,现在懂了,不管懂与未懂,在各自的那一刻不都是绝对的存在吗?

天地之间无一不被道包围,没有什么是不契合道的,而恰恰这个“与道契合”正好与道不契合。

就如浸润在水中的鱼,还要问个“如何是水”?当面错过了啊!要知道,无论你得到什么答案,都不是那个包裹着自己的水,水不就在这里吗?

此时此处的僧人,无论问出什么样的问题,赵州无论怎么作答,哪一个又不在道之中呢?只要觉知当下存在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所得,还要到哪里去追寻大道呢?

存在即道,无住即禅。

悟道不需要费力,参禅却需要用功。唯有不住,才能还原世界本来的样子。正所谓:

“大道透长安,言端语亦端。腊尽雪消去,春来依旧寒。”

3 阅读:49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