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在云居作首座。一日到西积庄,遇一暂到,从圆通来,云:“因看首座颂女子出定话,有个悟处,特来求首座印证。”师云:“你去,不是。”僧云:“某甲未道见处,为甚么道不是?”师再三摇手云:“你去,不是不是。”僧懡欏而退。
——《指月录》第三十一卷 径山宗杲禅师语录

大慧宗杲在云居山担任首座,一天在西积庄遇到了一位从圆通来的僧人。僧人见到大慧宗杲非常兴奋,犹如见到崇拜已久的偶像一样,赶忙前去参偈。
僧人说:“我因为参悟你为女子出定公案而作的颂偈有些心得,特来求你帮忙印证一下,看看我是否领悟到了你的意思。”
大慧宗杲说:“你回去吧,你没有领悟。”
僧人不甘心,说道:“我都还没有说,你听都没听怎么就说我没有领悟到呢?”
大慧宗杲再三摇手说道:“你回去吧,不要枉费力气了,你没有领悟,没有领悟!”
僧人见大慧宗杲如此不留情面,看来的确是自己的水平太差了,只得羞愧而去。

关于“女子出定”公案,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文殊陪同佛陀莅临一处法会。见二人前来,众人皆回到自己的位置坐好,准备聆听佛陀说法。
唯有一女子,非但未归原位,竟于佛陀身旁坐禅入定。文殊甚感诧异,就问佛陀:“缘何此女子能于您身旁入定,而我却不可?”
佛陀对文殊说:“你只需将此女子惊醒,令其自禅定中而出,自行问她,不就知道是何缘由了吗?”
于是,文殊于女子身旁绕圈踱步,弄出各种声响,甚至把女子高高举起,但就是未能将女子惊醒。
佛陀就对文殊说:“纵使有百千万个文殊,亦无法使此女子出定得,算了吧,莫要徒费力气了。不过,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罔明菩萨,此人却能令此女子出定。”
罔明菩萨仿若闻得佛陀的召唤,随即便来到法会现场,行至女子跟前,轻轻打了一个响指,女子便出定了。

前作中有关于这则公案的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大慧宗杲为这则公案作了颂偈:出得出不得,是定非正定。罔明与文殊,丧却穷性命。
想来僧人就是参这首颂偈而有所领悟。
那这首颂偈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不要陷入其中,一旦拟议,就成了个人的解读与知见了,当然不是本来的那个“意”。
一旦“有”,则不是。大慧宗杲做出“不是”的定论,根本就不需要听僧人的任何阐释,因为只要有所悟,则必然不是。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你的任何所得;见,无一不是当下所得。二者犹如一张纸的两面,虽然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到达彼此。
问题不在于哪边是正面或在哪边是反面,而在于有了正反之别,有了是与不是,则永无和解之日。如果不分彼此,正面就是反面,反面就是正面,当下即达。
但不要误会,禅不是泾渭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分分明明。一切所得皆不是,然而所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那一个就是了。
虽然大慧宗杲再三摇手说:“不是!不是!”但并不能否定“是”的那个,摇手否定的这个,羞愧而去的那个,是同是别呢?

大慧宗杲看似不留情面,可不是在倚老卖老,也不是故作高深,恰恰是老婆心切,不知在他的逼迫之下僧人是否找到最初的勇气。
僧人羞愧之时,如能与它正面一视,莫要说承担一句话了,就是吞下天地,又有何不可呢?
“哈哈,不是!不是!”这个不正是吗?
“你走吧,你根本就不懂!”
逢人就说这句话怕是要树敌无数,而禅师却用这句话救人不尽。谁是杀人刀,哪个又是活人剑呢?杀活不在禅师手中,而就掌握在自己这里。
不是救人,实为断人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