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教育通史》:坚持科技自主创新就是国运所系

夜空文化 2025-01-28 08:22:4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卡尔·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一部分人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外国的坚船利炮给了他们直观而深刻的教训和启发。洋务运动一方面重点在于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另一方面则是在引进西学、强调“西学为用”。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虽然这个过程曲折而反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科学技术才有了更大发展。根据统计,自2019年起,中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当然,从专利大国到专利强国,从数量到质量再到数质兼优,还需要一定时间,但这个过程却是可期的。

那么,中国的科学技术从古到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是一直很弱吗?还是中间经历了什么样的波折、走了什么样的弯路才导致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呢?而中国科学技术实力的重新崛起又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所以这些问题,无疑都是问到了关键点。找到这些答案,就需要认真地回顾一下整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才能从中找到所需要的答案,并获得通往更长久的未来的正确路径。由教育学博士曲铁华牵头编著的学术著作《中国科学教育通史》,就能够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中国科学教育通史》系统地梳理了从古代到当代中国科学教育的演变过程。全书分为四卷、十六章内容,较为详尽地揭示了科学教育在教育发展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其中,导论部分回答了为什么在开展中国科学教育通史研究的动机和意义,第一卷回顾了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辉煌成就,第二卷记录了从鸦片战争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科学教育变革,第三卷和第四卷则分别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教育的专业化、体制化进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和成就。温故而知新,应该就是《中国科学教育通史》这部学术著作的初衷。

无疑,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有过辉煌的往事。姑且不说两千多年前墨翟和他的学生就已经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第一次给出了对光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墨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姑且不说,东汉科学家张衡于132年制造的地动仪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运用科学手段来测定地震方向的器具,比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于1856年制造第一台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姑且不说,对天文、地理、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考古等都颇有研究的北宋科学家沈括,他的《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众所周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也就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史都曾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如四大发明的赞誉,确实也有一些片面夸大和“拔高”的现象——但不得不说,明清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远远落后于同期的西方,而落后就难免要挨打。

远的不说,就在几年前,美国挖空心思打压中国的华为公司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而且这样的针对目前还在不断加剧中。当然,这些打压可能在一时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却能够促使中国真正放弃幻想走上自立更生的道路。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曾经说过,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其实这句话现在看来也未必就百分之百正确。当前,中国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再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是国运所系,中国必须在更加主动地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中体现出中国人的科学担当,扎扎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0 阅读:5

夜空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